溫飽之本、發展之基、公平所繫
——寫在第20個全國“土地日”到來之際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 王立彬)古人説:“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6月25日,獻給大地母親的日子,使人們深切感念孕育了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大地,也使人們意識到新世紀裏,中國大地承載著的重負。
必須保證13億人衣食溫飽,必須保障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擔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杠桿。工業化、城市化正把古老的土地推向歷史、現實與未來銜接,希望、機遇與矛盾交織的焦點。
社能生谷、稷能養民:我們溫飽之本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24日宣佈,截至23日全國夏收小麥收穫3.08億畝,佔應收面積的90.4%。從各地情況看,經受了西南罕見特大乾旱、北方持續低溫雨雪天氣等災害嚴峻考驗,夏糧豐收已成定局。
在中央惠農政策下,我國糧食連續多年豐收,最重要的資源基礎就是土地。
“這一片古老的土地,數千年來創造出輝煌燦爛的農耕文化。60年滄桑巨變,人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確保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工業化、城市化同時,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讓世界22%的人口吃得飽、吃得好。”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説。
“‘江山社稷’的‘社’可以理解為土地,‘稷’可以理解為谷。有土地能種谷,才能形成種群、族群,進而結合成統一的國家。”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孫文盛説,歷史上出現社會大動蕩、民族大災難的根源不外兩條:一是土地集中于豪門,種谷者得不到谷;一是戰亂或災荒造成土地荒蕪,所有人都得不到谷。由亂到治,實現和保持“太平盛世”的一條有效措施,就是調整土地政策,抑制兼併,賑災墾荒,讓種谷者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孫中山先生把‘耕者有其田’作為治國根本之一,是對中國政治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孫中山未能實現的理想,中國共産黨人使之成為了現實。”
工業化、城市化:必須走一條新路
土地是農業社會民生之本,工業化進程財富之源。人類社會的財富積累與土地息息相關。發展是硬道理。要發展就要加快推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社”不僅要滿足“稷”的需要,也要滿足工業化、城市化需要。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發端的農村土地改革,到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我們創造了連續多年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跡,最深刻的動因源於土地,最強大的支撐來自於土地。”徐紹史説。
“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決定土地始終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在看到經濟飛速增長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囿于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付出了巨大資源、環境代價。”徐紹史説。2009年我國GDP總量達到33萬億元,如果支撐和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仍然是投資拉動、土地開閘,規模擴張、資源高耗的粗放外延型增長模式,我國的人地矛盾必將難以承受。
“在現行土地利用制度下,土地成為高速工業化、快速城鎮化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助推器,但也是促成經濟粗放式外延型發展的重要體制基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資源資産與市場研究室主任呂賓説,由於土地粗放利用、外延擴張,城鄉建設用地浪費和擴張並存。過度依賴土地經營和投融資,加劇投資驅動,加大了金融、財政風險。低價土地和廉價勞動力,使企業採用落後技術也能獲得足夠利潤,減弱了創新激勵,影響了新技術供給。
“必須使土地管理從單純的數量管理走向數量、質量、生態並重,從單純的資源管理走向資源、資産、資本統一管理,從單純滿足需求轉向供給和需求雙向調節的差別化管理,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從單純依賴資源消耗拉動走向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拉動。”徐紹史説,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根本出路,在於建立差別化的土地供應管理政策,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和民生項目用地,自主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用地,對高能耗、高排放、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項目堅決“關閘”。
統籌城鄉:促進社會公平發展
今年6月底,成都市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確權頒證工作將全面完成。成都所有農村土地、房屋、林地等産權歸屬清晰,將為城鄉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奠定基礎。作為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的農村産權制度改革重點,是開展農村集體土地和房屋確權登記,創新耕地保護機制,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開展農村房屋産權流轉試點。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突出表現在土地、房屋等資産上:城市土地可以從金融機構取得貸款,農村土地不行;城市房屋可以買賣,農民房屋不能交易形成資産。作為我國資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城市,上海人口密度超過東京和首爾,僅次於巴黎,但土地經濟産出率為東京的7%,首爾的27%,巴黎的24%。北京大學土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蔡運龍教授説,建設用地為什麼如此粗放?因為徵地容易。為什麼徵地容易?因為農村土地産權不明晰,農民沒有多少發言權。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説,新世紀以來,在強調穩定土地承包關係同時,中央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並提出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力爭3年時間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到每個具有所有權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
我國城市和農村的改革都始於産權制度改革,産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基本要素。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發證,完善農村土地産權制度,才能切實維護農民土地權益,最終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