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6月25日電(記者蔡玉高 周潤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通報,26日晚將發生月偏食,屆時只要天氣晴朗,我國大部分地區可欣賞到“帶食月出”的美妙畫面。
據紫金山天文臺通報,本次月偏食可觀賞的地區很多,亞洲東南部、印度洋東部、大洋洲、太平洋、南極洲、北美洲西南部和南美洲西部都能看到。
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時(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蓋,這就會發生月食。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而當月球全部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全食。
據了解,今年我國一共發生三次月食,分別是1月1日淩晨和6月26日傍晚的月偏食,以及12月21日傍晚的月全食。
王思潮介紹,26日的月偏食從18時17分左右開始,19時39分左右達到最大值,21時1分左右結束。與今年元旦淩晨發生的月偏食相比,此次月偏食觀賞性較高,最大食分為0.542,公眾可欣賞到圓月被“天狗”吞掉了一塊的美妙場景。
王思潮表示,由於我國目前正處於初夏時節,太陽落山較遲,這直接影響了本次月偏食的觀測時間長短。以北京地區為例,當天月球升起時刻為19時45分左右,此時離月食開始時間已過1個多小時。不過,對於我國很多地方而言,公眾可欣賞到“帶食月出”。
還有一點不是很有利。本次月食發生期間我國大部地區月球地平高度較低,觀測受到大氣透明度和地面遮擋的影響很大。此外由於剛剛日落不久,天光也還非常亮。
王思潮表示,月偏食是值得欣賞的天象。月偏食發生時,月亮將呈現一半白色,一半古銅色的美麗“模樣”。觀看月食無需採取減光措施,只要天氣晴好,直接用肉眼觀看即可。
天文專家説:月食有三種 一年最多發生三次
新華社天津6月25日電(記者周潤健 蔡玉高)6月26日傍晚,我國公眾將欣賞到一次月偏食天象。屆時只要天氣晴朗,我國大部分地區可欣賞到“帶食月出”的美妙畫面。那麼,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有何規律可循?天文專家指出,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其形式有三種,一年最多發生三次。
我國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説,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只可能發生在農曆十五前後。
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時(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蓋,這就會發生月食。
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而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全食。至於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亮度極輕微的減弱,很難用肉眼看出差別,因此不為人們所注意。
趙之珩介紹説,每年發生月食次數一般為2次,最多發生3次,有時一次也不發生。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月亮不是從地球本影的上方通過,就是在下方離去,很少穿過或部分通過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發生月食。
據觀測資料統計,每世紀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發生的百分比約為36.60%,34.46%和28.94%。
天文專家表示,月食不但是可以觀賞的美妙天象,同時也是對公眾進行科普宣傳的好機會。
我國觀測月食已有3000多年曆史
新華社南京6月25日電(記者蔡玉高 周潤健)作為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我國對日食、月食的觀測也是非常領先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表示,從目前的歷史資料來看,我國觀測月食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王思潮介紹,公元前24世紀我國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和日食記錄相比,我國古代開始對月食記錄的時間要稍微滯後一點。如今能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食的記錄是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庚申,月有食”“旬壬申夕,月有食”……這些都是關於月食的記錄。這表明,早在公元前13世紀以前,我們的先人們已經開始觀測月食了。
此後,古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月食天象的研究。特別是到了東漢時期,當時的大科學家張衡在其最著名的天文學著作《靈憲》中比較科學地闡明了月食發生的原理。他説:“當日之衝,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食。”這段話的意思是:“望月”(滿月)時,應該能看到滿月,但是有時看不到,這是因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緣故。
王思潮表示,對月食現象的觀測一直推動著人類認識的發展。公元前4世紀亞裏士多德根據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圓形而推斷出地球是圓的;而在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出現之前,科學家也一直通過觀測月食來探索地球的大氣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