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記者劉錚、王希、雷敏)在極為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中,中國經濟上半年“成績單”15日對外發佈,11.1%的經濟增速、2.6%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顯示出中國經濟態勢總體良好。
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回落至10.3%,各界高度關注。目前看來是在正常增長區間的適度回落,有利於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宏觀調控政策應在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力度、節奏和重點。
經濟運行態勢總體良好,消費、投資和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初步形成
當前,歐洲債務危機蔓延、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國內自然災害多發、“兩難”問題增多,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有許多擔憂。在這種局面下,上半年中國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如何?
——全國經濟同比增長了11.1%,比去年同期加快了3.7個百分點。夏糧獲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個好收成,工業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0.6個百分點。
——CPI同比上漲2.6%,翹尾因素佔1.4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同比上漲2.9%,漲幅比上個月回落0.2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6%。
——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一季度的負9.9%轉為上半年的正5.8%,消費、投資和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初步形成。
——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數增加了500多萬,外出農民工就業人數增加了632萬,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分別實際增長7.5%和9.5%。
——重點領域的宏觀調控取得積極成效,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下降0.1%,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二季度增速回落4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總體上還是保持了高增長、高就業、低通脹的良好發展態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説。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祝寶良認為,從上半年經濟數據看,宏觀調控政策效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一直在強調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之間的關係,從上半年的情況看,中國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經濟增速二季度出現回落,但仍處於正常增長區間
在CPI連續兩個月環比回落使得外界對通脹擔憂有所消退後,人們對經濟增速下滑的擔心再起。應當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經濟增速的回落首先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上半年經濟增速為11.1%,但增速已經從一季度的11.9%回落到二季度10.3%,工業增速更是回落3.7個百分點。由此,産生了很多擔心。
“二季度的經濟增速回落主要是由於去年基數的影響和部分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盛來運分析,修訂後的去年一季度經濟增速為6.5%,二季度為8.1%;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去年一季度為5.1%,二季度9.1%。去年基數由低向高,對拉低今年二季度的增速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國家大力度的節能減排措施,也使得高耗能行業增速明顯回落,這是宏觀調控所期望的。
從主要工業品實物量來看,二季度仍在增長。例如發電量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長了6.2%,鋼産量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長了12.8%。
“二季度10.3%的增速是在預料之中的,是近年來的平均水平,處於正常區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分析指出。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表示,一季度11.9%的增速偏高,需要適度回調到均衡的水平。房地産價格回調是老百姓期望的,我們希望擠壓房地産的泡沫,也需要清理地方融資平臺,這些都是高速增長時期控制風險必須做的。
“要犧牲一點速度來換取更長期、更健康的增長。”王一鳴認為。
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多變,宏觀政策需把握好力度、節奏和重點
雖然中國經濟總體態勢良好,二季度增速回落也處於正常區間,但仍然不能掉以輕心。6月份當月13.7%的工業增速提醒著人們,穩定經濟增長態勢仍非常重要;高耗能行業反反復復的“煩惱”告訴人們,轉變發展方式才剛剛開始……
“上半年經濟快速增長,物價上漲壓力有所緩解,為實現全年的預期目標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儘管當前態勢不錯,但必須高度注意國際經濟環境還是複雜多變,國內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會對經濟的走勢産生一定影響。”盛來運判斷。
國家統計局在發佈經濟數據時強調,在宏觀調控政策的取向上,還是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發佈的年中經濟分析報告提醒,雖然目前的經濟復蘇的狀況、反彈的狀況較好,但相當部分的指標呈現出高點回落的趨勢。一系列調控政策疊加,加上外部環境的變化,三、四季度中國總需求的下行壓力逐漸加強。
祝寶良認為,三、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會繼續放緩,下半年可能會放緩到9%左右,但不必過於擔心,全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8%。未來應當密切觀察形勢的變化,早做準備。政策應當從應急轉向長期,為長期的發展創造好的條件。
陳昌盛也認為,當前宏觀政策總體應當保持穩定,沒有必要進行收縮。在穩定增長的基礎上調整結構,同時要應對新情況、新問題,加強政策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