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7月16日電(記者姚潤豐、李松)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聶衛國16日表示,通過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和辦學模式,增強教育基礎能力,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對口幫扶機制,進一步加強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
三峽庫區是全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農業生産條件差,工業基礎薄弱,移民文化程度偏低,受教育人群在總人口中比例較低。為不斷探索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的新思路,2009年3月12日,教育部、國務院三峽辦和湖北省、重慶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簽署了《共建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試驗區協議》,並決定在湖北省巴東縣、重慶市巫山縣先行試點。
聶衛國日前在重慶舉行的三峽庫區職教和技能培訓試驗區經驗推廣會上介紹,一年多來,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試驗區形成了著力解決移民就業、促進庫區繁榮穩定的工作理念和先試點、後推廣,惠及三峽庫區百萬移民的工作思路。2009年,三峽庫區籌集中央和省市級財政職教經費5億多元,有效改善了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同時,通過擴大資助面,提高資助標準,幫助更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其中,重慶市向三峽庫區撥付資助經費3.9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中職學生13.9萬名;湖北省用於三峽庫區中職學生經費資助達到1251萬元。
聶衛國介紹,通過努力,2009年三峽庫區職業學校為社會輸送了近4萬名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畢業生就業率均達到95%;開展移民職業技能培訓9萬人次,為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作出了貢獻。
據了解,巴東、巫山兩個試點縣創新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的管理體制,實現了學校和工廠融合、教室和車間融合、教師和師傅融合、學生和學徒融合、理論與實踐融合、作品和産品融合、招生與招工融合、育人與增效融合的“八大融合”,探索出企業、行業、學校共同參與的集團化辦學道路,創建了“學校+基地+企業+行業+園區”靈活多樣的辦學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建立了對口支援職業教育幫扶機制,實現了從物質性支援向智力型幫扶的轉變,促進了三峽移民勞動力向庫區以外地區的轉移。目前,上海、江蘇、浙江等44個東部學校與三峽庫區21個學校簽訂協議,幫助三峽庫區提升職業教育能力,逐步形成了導遊、電子電工、建工、縫紉等全國知名的“三峽勞務品牌”,為移民充分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聶衛國表示,2010年是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試驗區工作全面展開的第一年,要毫不動搖地把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化職業教育培訓管理的新模式,大力完善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推動職業教育辦學集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