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江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讓農業成為“可控産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1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京7月18日電(記者李燦、孫彬、陳剛)不少人擔憂,魚米之鄉江蘇,因為工業化、城市化而擠壓農業空間,影響糧食安全。“我們下決心徹底消除這種擔憂,讓農業成為‘可控産業’!”江蘇省副省長黃莉新對記者説。

    三夏時節,記者在江蘇看到,由於推行指標控制、工作控制、效果控制,江蘇對農業的控制力不斷增強,顯示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廣闊前景。這個省的糧食已連續六年增産,今年夏糧又增産0.9億斤。

    指標控制——把地方幹部和農業綁在一起

    記者在江蘇農村採訪時,對地方幹部抓農業的精細程度留下了深刻印象。

    “根據抽樣調查,去年全縣小麥每畝38.9萬穗,每穗29.7粒,今年預計每畝38.5萬穗,每穗30.2粒,千粒重40.5克,呈現穗數低、粒數增的特點,産量持平略增。”夏收前,在江蘇沛縣張寨鎮的“江蘇省高産增效創建萬畝示範片”,沛縣農林局局長黃廣傑對記者説。 麥田邊的標識牌上註明,這個示範片由徐州市分管副市長漆冠山擔任行政總指揮,徐州市和沛縣各級分管幹部為成員,産量目標是每畝500公斤。

    這是江蘇在全省範圍內實施農業發展指標控制體系的縮影。黃莉新告訴記者:“抓住了幹部就成功了一大半。”

    根據現代農業內涵和江蘇實際,江蘇制定了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把糧食生産、高標準農田比重、農民收入等作為政績考核核心指標,並通過監測評價和適當公佈,把地方幹部有效地綁在了農業這輛“戰車”上。

    “農業産出效益、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産業化經營、農業物質裝備、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支持保障”是《江蘇省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體系》的六大指標。細分的小項則包括糧食畝産、高效設施農業面積比重等21項。這一指標體系還詳細確定了各小項的考核權重、詳細的2020年目標值及具體考核單位。

    “根據這個指標體系,我們縣對15個鄉鎮進行綜合排名,前幾名給予5萬元到10萬元的獎勵,最後一名在全縣大會上要表態發言。”沛縣副縣長鞏偉説,在沛縣的指標考核體系中,現代高效農業佔40分,農業招商、新農村建設、農合組織發展等分別佔20分。

    有針對性的指標考核讓一些農業“後進鎮”進步神速。沛縣張寨鎮長期以來農業發展明顯落後於周邊鄉鎮,2008年,沛縣提出“突破張寨”的口號,縣分管領導每月到鎮上召開現場調度會,鎮裏每週召開農業專題調度會。2009年,全鎮新擴設施農業面積1200畝,並引進多家涉農企業,綜合排名一舉從全縣倒數第一上升到第六位。

    縣長馮興振説,地處微山湖畔的沛縣,宜種水稻,水稻單産是玉米的兩倍。圍繞考核體系,他們把水稻面積由2004年的31萬畝增加到57萬畝,同時減少玉米種植。此舉不僅保證了糧食生産,還騰出大量土地種植大棚蔬菜,養殖肉鴨,形成肉鴨、特色蔬菜、優質稻米三大特色産業,成為全省農業的一面旗幟。

    工作控制——從“靠天吃飯”到“靠設施吃飯”

    大量具體、量化、細化的工作,是增加江蘇農業可控性的必要條件。高標準的農田水利、高效設施農業的建設等各項工作,正在推動江蘇農業發展由依賴自然條件向可控的設施農業轉變。

    “過去是‘雨天澇、晴天旱’,現在是‘要水一聲喊、不要水關閘板’。”在處於裏下河洼地的高郵市卸甲鎮周莊村的大片麥田邊,村主任許玉明告訴記者,前年用水泥鋪設了直達農田的水渠,每一田塊可以通過一塊閘板控制供水。在村北新改進的灌排站,灌排流量達到1.5立方米/秒,既可防洪又能灌溉。

    據高郵市水務局副局長顧宏介紹,高郵市近年已改善灌區面積25萬多畝,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48提高至0.57,年增産糧食1000萬公斤以上。上述的“工程性控制面積”在高郵市已有12萬畝,佔全部耕地的10%。

    黃莉新説,江蘇近三年投入88億元財政資金,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中低産田改造和耕地質量建設。到2009年底,全省可控灌溉面積佔耕地比重已達80%,高標準農田佔耕地比重超過35%,今年還將建設150萬畝。

    高效設施農業是江蘇“控制農業生産”的主要方式。在海門市德勝鎮李彬村,葡萄、青毛豆和中藥材貝母的套夾種模式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益,畝收益超過1.5萬元。海門市農林局局長李學平告訴記者,去年全市畝産值3000元以上的中高效農田達56.89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63%,畝産值5000元以上的高效農田佔比超過兩成。

    在常熟市董浜鎮的萬畝現代農業規模化示範區,農戶高峰租種了集體統一建設的蔬菜大棚45畝,凈收入達到每畝8000元。而整個示範區現有面積達1.6萬畝,涉及6個行政村。今年鎮上還預算投入1150多萬元提升示範區現代化水平。江蘇全省的數據顯示,到去年底,全省各類農業園區已發展到1700多個。

    黃莉新説,江蘇去年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87萬畝,其中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21萬畝,總面積分別超過2400萬畝和560萬畝。設施農業打破了季節、時空的界限,産出效益相當於傳統農業的數倍或數十倍,是典型的高效農業。

    效果控制——各種措施“盯牢”田間地頭

    只有“盯牢”田間地頭,農業的最終成效才有保障。江蘇涉農幹部將此稱為“效果控制”。

    海門市德勝鎮李彬村村民高和兵去年通過葡萄等作物的間套夾種,並得到當地農技人員和合作社的幫扶,其3畝地收入達6萬元,今年又通過土地流轉擴種了5畝。

    村支書王元南告訴記者,間套夾種等高效新型的農業生産方法主要由政府牽頭並無償提供技術指導。

    據海門市農林局介紹,海門通過縣、鄉、村三級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産的科技含量,近3年先後推廣新品種60個、新技術20項、高效立體間套作種植模式30種,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

    氣象預警也是“效果控制”的重要一環。沛縣氣象局副局長姜仁民介紹,沛縣去年人工增雨5次。每個村都有氣象信息員,每個鎮、村和大棚集中區均建立了氣象預警顯示屏、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和大喇叭,可及時將氣象預警信息傳遞給農民,實現了分區預警。

    黃莉新説,江蘇人均耕地不足1畝,但經濟發達、科技力量雄厚,必須依靠科技、人才、資本的優勢,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土地集約型、科技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農業,走出一條集約型農業發展道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江蘇省近年來大力推進産學研、農科教結合,組織34家涉農高校、科研院所與38個縣市區挂鉤對接,選派1055名科技特派員進駐進行科技指導。每年完成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00萬人、職業技術培訓30萬人、創業培訓10萬人。

    武進水稻研究所所長徐曉傑告訴記者,該研究所通過省級審定的水稻品種有4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達到4億畝次,每畝增産稻穀120公斤,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90億元。

    2009年,耕地面積為全國第十位的江蘇省糧食總産達646億斤,實現連續六年增産,躍居全國第四位。農民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大關。

    麥香尚未消散,稻苗又綠江蘇。挾夏糧連續7年增産之勢,江蘇省下決心再奪秋糧豐收。全省3355萬畝水稻已栽插完畢,比上年多出5萬畝。全部水稻面積的80%實行了測土配方施肥,50%以上的面積推廣了精準定量栽培技術。大江南北,一系列資金扶持和技術推廣活動,正按照週密的計劃有序展開。

 
 
 相關鏈結
· 江蘇:確保完成農民創業就業目標和500萬農民轉移
· 江蘇省省長就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蘇州專題調研
· 江蘇2010年前5月小企業貸款新增量位居全國第一
· 羅志軍在江蘇省防指察看水庫、河湖實時水位情況
· 江蘇省2015年智慧電網産業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
· 江蘇:遏制事故多發勢頭 加大安全生産治本力度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