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龍”號8月2日電(記者張建松)目前已進入盛夏的北冰洋,正處於海冰消融期,密集而疏鬆的浮冰如“脆餅”一般,被“雪龍”號科考船的堅硬船頭一“咬”就碎。連日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一直北上,以期找到足夠堅硬的浮冰進行“冰站”科學考察。
北京時間8月2日,在北緯80度29分、西經161度09分的北冰洋海域,“雪龍”號終於找到一個比較堅硬的大塊浮冰,考察隊決定將其作為“短期冰站”進行幾個小時的科學考察。冒著漫天飛舞的大雪,20多名考察隊員帶著一箱箱的儀器設備,乘坐“黃河”艇前往浮冰,隨隊記者也被批准一同前往。
這塊至少有1.5米厚的大塊浮冰,靜靜漂浮在水深3800米的洋面上,與周圍大大小小的浮冰擠在一起,構成一個寧靜、純白的美妙世界。冰面上覆蓋了厚厚的一層雪,浮冰中部已有因融化形成的大大小小好幾處淡藍色水洼,其學名叫“融池”。下了“黃河”艇初次踏上浮冰,感覺冰面還挺堅硬,但一不小心踩到覆蓋在融池周圍的雪,腳底下一沉,露出了藍盈盈、已經變得稀疏鬆軟的海冰,令人膽戰心驚。
只見大家紛紛拿出各種各樣的科考儀器設備,有條不紊地互相配合。有的在用力鑽取冰芯,一旁配合的考察隊員當場切割、記錄、包裝。有的架起複雜高大的儀器設備,測量冰面光照反射。還有的趴在寒冷的冰雪上,細緻地觀察儀器中的溫室氣體流通量。冰面融池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考察隊員們對融池的反射率、溫度、含鹽量等進行了科學測量。
此次“短期冰站”考察共有5個科考小組參加,分別是海冰物理觀測組、海冰及冰下海洋觀測組、海冰生態調查組、冰面溫室氣體流通量監測組和長期冰站設備試驗組。
中國北極科考隊目前所在的北極區域,是對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敏感的區域之一。過去30多年的連續觀測研究證明,這一區域正在發生快速變化。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變化的機理,是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的最主要目標之一。因此,在考察過程中建立“冰站”,開展與海冰大範圍融化相關聯的大氣、海冰和海洋觀測顯得尤為重要。
此次北極科學考察將開展兩種“冰站”考察,一種是在浮冰上建立“短期冰站”,開展幾個小時的科學考察,“短期冰站”考察預計實施6次,目前已順利完成3次。另一種是在大面積的固定冰面上建立“長期冰站”,計劃開展15天左右的聯合考察,全面觀測海冰融化過程中的大氣、海冰和海洋參數,為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變化及其機理獲取完整的科學數據等。
目前,中國第四次北極科考隊正乘坐“雪龍”號繼續北上,一方面在不同緯度尋找合適的浮冰,繼續進行“短期冰站”考察,另一方面希望找到合適的大面積固定冰面,建立“長期冰站”開展多學科聯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