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題(記者何雨欣、羅沙、徐蕊)作為我國自然災害中一個主要災種,山洪災害發生頻繁、破壞性強,給所在地的百姓帶來巨大的“生命威脅”。
去年以來,我國正式啟動縣級山洪災害防治試點建設,並已經發揮出應有的成效,被當地的百姓稱為“生命的保護傘”。
103個試點縣建立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
去年8月9日,受颱風“莫拉克”影響,江西省鉛山縣篁碧鄉暴雨傾盆,剛剛投入試行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顯示雨量超過警戒值。鉛山縣防汛部門迅速組織山洪災害易發區人員轉移,在隨後發生的山體滑坡中未造成人員傷亡。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在25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去年4月,財政部下達中央補助資金2億元,我國正式啟動縣級山洪災害防治試點建設。全國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103個縣開始進行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試點建設。
“目前,這103個縣的試點建設任務已完成,建設各類監測站點13032個,配置縣、鄉、村預警設備36556套,編制縣、鄉、村級預案11420個,建立健全了群測群防體系。”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介紹,我國山洪災害防治共涉及29個省(區、市)、274個地級行政區、1836個縣級行政區,山洪災害防治面積約為463萬平方公里,約佔我國陸地面積的40%以上,防治區人口數量在5億人以上。
93萬受威脅群眾提前緊急轉移
在災害預警中,有一個公認的難題,就是如何有效解決“最後一公里”障礙,即如何將預警信息及時進村入戶。
在此次縣級山洪災害防治試點建設中,當地基層幹部與群眾想方設法,充分發揮當地的特點和優勢,利用短信群發器、無線語音廣播、高音喇叭、銅鑼、高頻口哨等預警設備解決“最後一公里”障礙。
據初步調查,山洪災害防治試點建設的103個試點縣中,有61個縣共發生山洪災害329次,利用監測預警平臺,提前緊急轉移受威脅群眾93萬人,避免4.4萬餘人傷亡。
“山洪災害防治試點建設以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為目標,以實時監測預警和提前轉移人員為手段,可最大限度避免群體群傷事件的發生,保護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三年後初步建成覆蓋全部防治區的監測預警系統
山洪災害的破壞屬毀滅性的,我國山洪災害點多面長、發生頻繁,每年都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的毀滅性破壞,可以説,加快山洪災害防治的要求十分迫切。
“下一步,我們將組織編制全國1836個縣的非工程措施實施方案,用3年的時間初步建成覆蓋全部山洪災害防治區的監測預警系統等非工程措施體系,全部完成縣級及以下基層的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説。
據介紹,我國還將對山洪災害威脅嚴重城鎮的集中居民點、重要設施的山洪溝,逐步開展工程治理,同時,繼續大力加強基層幹部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宣傳教育,加強培訓演練,迅速提高防災避災、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