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1日電(記者 余曉潔 何軍)作為對口援疆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援疆長期以來在援疆工作的整體部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8月31日至9月1日,第三次全國科技援疆工作會議在烏魯木齊舉行。這標誌著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後,我國科技援疆工作進一步深入開展。
科技加快新疆現代農牧業發展步伐
30日,在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加工番茄機械化高産攻關示範區,往年人頭攢動的採摘場景不復存在。面積5000畝的連片番茄地裏,只有三台採摘機在工作--通過顏色識別,鮮紅的番茄被自動選中,滑入隨行的卡車車廂。
“一台350L型采收機日采收200噸,相當於300個勞動力。而且機摘番茄雜質少,黴菌含量低,原料品質大大提高。”示範區負責人孫祥説,在農業園區的科技指導和幫扶下,示範區採用驅動耙精細整地,機械開溝起壟、鋪膜、移栽和膜下滴灌等技術,實現畝産8000公斤的高産攻關目標指日可待。
園區高新農業發展局副局長杜曉東介紹,新疆農牧業發展最大的困難就是缺水。儘管鋪滴灌帶每畝成本有100多元,但它提高了産量和番茄品質,所以受到群眾歡迎。新疆番茄年均種植面積約100萬畝,是我國最大的加工番茄種植區域,番茄醬出口占全球貿易總量的四分之一。隨著這一“紅色産業”的壯大,大型番茄加工企業通過與農民簽訂種植合同,形成規模龐大的番茄生産基地,使大面積機械採摘成為可能。
番茄連片機械化采收只是新疆農牧業現代化的一個縮影。多年來,科技界圍繞糧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設,科技援疆集中實施了以棉花科技攻關項目為代表的一批科技合作項目,加快了新疆現代農牧業發展步伐,促進了農牧民增收致富。
對接“造血”提升新疆自我發展能力
在新疆上海科技合作基地大樓9層的一間辦公室裏,3個不同民族、29歲“大男孩”經營著叫做“新疆兄弟聯盟”的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這個已初具規模的國際電子商務平臺把生意做到了中亞東歐20多個國家,在業內贏得了個響亮的名字--“中俄阿裏巴巴”。
“這離不開闔作基地創業孵化的幫助。”公司總經理、回族小夥賽金虎説,現在新疆大學生創業的機遇太好了。2007年公司成立初期,合作基地免費提供辦公場地、辦公傢具以及辦理工商註冊、稅務登記等,並在企業管理、市場定位、項目諮詢等方面免費服務。
“當時我們只有一個主意--通過互聯網幫助國內企業在中亞東歐獲取訂單,沒想到大學時候的創業夢想這麼快就實現了。”國際業務總監、漢族小夥陳龍仁説。
基地負責人王旗告訴記者,基地不斷開拓東西部經濟與技術合作交流的渠道,將上海及長三角地區的先進技術、科技成果、項目引進到新疆,與企業技術創新的需求緊密結合,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成果轉化,幫助和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新疆上海科技合作基地成立於2005年,是全國首家東西部合作共建的科技孵化基地。經過5年發展,孵化面積達到8200平方米,入駐企業已達65家,為在孵企業爭取國家、自治區及市科技計劃項目扶持資金1234萬元。
像“新疆兄弟聯盟”這樣得益於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進東部創業孵化器成熟管理模式並獲得成功的年輕企業有很多。隨著科技援疆全面深入開展,人才培養和智力援疆越來越受重視,科技的“造血”功能不斷強化,以科技為支撐的新疆自我發展能力穩步增強。
科技支撐助新疆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全國科技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在礦産資源勘探開發、風能利用、新材料、生物制藥、煤與石油化工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促進了優勢資源轉化,形成了一批有新疆特色的産品産業,造就了“特變電工”“金風科技”“眾和鋁業”等國內外知名創新型企業。
新疆眾和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生産電解鋁的烏魯木齊鋁廠。“十五”初期,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粗放式經營使企業瀕臨破産。2003年,在科技部和自治區有力支持下,通過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眾和實現了小電廠向電子新材料高新技術産業的“華麗轉身”。
如今,眾和已成為全球産量最大的高純鋁生産基地和最大的電子鋁箔研發和生産企業。2009年,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利稅3億多元。
眾和“起死回生”的生動案例表明,要支撐新疆跨越式發展,實施科技援疆,充沛資金、優秀人才、創新機制等要素缺一不可。
“十一五”以來,新疆(含兵團)共承擔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千余個,安排經費9億多元,是“十五”期間經費總和的2.3倍。2000年以來,通過科技援疆共支持新疆開展科技合作項目938項,投資總額170多億元。在全國科技力量的支持下,新疆科研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研發能力明顯提高,科技人才綜合素質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