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抗戰勝利65週年紀念:抗戰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02日   來源:新華社

抗戰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中國人民抗戰勝利65週年紀念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記者周英峰、隋笑飛)73年前的7月7日,盧溝橋頭的槍聲點燃了中國全面抗戰的烈火。

    65年前的9月3日,日本遞交投降書宣告了中國抗戰的最終勝利。

    這是一段慷慨悲壯的歲月,令我們記憶猶新。

    這是一種血火淬煉的精神,令中國堅不可摧。

    硝煙已散,精神永存。抗戰中迸發出的偉大精神,穿越了歷史,輝映著未來,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萬眾一心、共赴國難,開拓創新、勇走新路,一貫的民族團結意識和民族創造精神,幫助中國人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艱難險阻,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衡山,五嶽獨秀。坐落其上的“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遺址,歷經歲月洗禮有些破舊。少為人知的是,它曾經是抗戰舞臺上的主角。

    1939年初至1940年初,在共産黨的幫助下,國民黨3000余名幹部受訓于這個“訓練班”,後都成為抗日遊擊鬥爭的骨幹。

    “南嶽抗戰,是中華民族‘全民抗戰,團結禦敵’的縮影。”湖南衡陽南嶽區僑聯名譽主席曾瀛洲,長期關注著這段歷史。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迅速發動對華全面侵略戰爭。一時間,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危急時刻,共産黨人率先吹響了抗戰的號角。從民族大義出發,積極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兄弟鬩于墻,外禦其侮”。數萬名紅軍將士摘下紅五星,換上了國民革命軍軍服;在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國共兩黨軍隊相互配合,並肩戰鬥……面對民族危亡,曾經的對手捐棄前嫌,共赴國難。

    “誓死不當亡國奴”。農民放下了鋤頭,工人放下了鐵錘,學生放下了書本……海內外炎黃子孫,不分階級、階層、黨派、信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燃起了抗擊侵略者的熊熊烈火。

    1938年7月7日,武昌閱馬場廣場,武漢各界踴躍獻金。兩個乞丐從身上摸出一把銅子説:“我們要飯已低人一等了,如果再當亡國奴,就活不成了!”看到這一幕,人們情難自禁。

    “那時候,《大刀曲》、《義勇軍進行曲》不斷在唱,激勵著青年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從家裏跑了出來。”懷著抗日救國的願望,抗戰老兵尤廣才1938年參軍,從臺兒莊一直打到緬甸。

    “中國最終能取得抗戰勝利,民族的覺醒和團結是關鍵。”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岳思平説,從一盤散沙到萬眾一心,中國共産黨就是這個凝聚力的核心。

    倡導、建立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在敵後積極開展遊擊戰爭……每個重要關頭,中國共産黨都站在最前列,成為引導抗戰走向勝利的一面光輝旗幟。

    “只要堅定信念,團結一致,任何風險都會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在人民群眾支持下逐漸得到解決。”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鄭曉亮説,從民族獨立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戰勝了無數曲折困難,這種力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抗戰精神的光榮繼承。

    2010年8月,19歲的舟曲籍大學生王凱突然間成為“網絡紅人”。他奔走于舟曲災區,用微博“現場直播”緊張的搶險救援,凝聚起了數億網友的愛心和力量。

    “在災區,和我同齡的解放軍、志願者都在奮戰。我覺得,不管80後還是90後,災後成長起來的一代都學會了擔當,懂得如何去擔當。”在這次特殊經歷中,王凱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

    無論是抗擊1998年洪水、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災害,還是舉辦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活動,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在一代代中國人身上延續、傳承,中華民族因此攻克了一個個艱難險阻,取得了一次次重大勝利。

    從建設新中國到實行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中國人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締造出了讓全世界驚嘆的發展奇跡。

    “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祖國的偉大事業中,中國人民依然要大力繼承與弘揚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團結一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説。

    捨生忘死、前赴後繼,堅持正義、追求和平,一貫的民族英雄氣概和民族奉獻精神,讓中華民族粉碎了侵略者的癡心妄想,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上海蘇州河北岸,高樓大廈林立,6層的四行倉庫略顯黯淡。但人們不會忘記,這裡書寫了中國抗戰史光輝的一頁。

    1937年10月27日至30日,中國守軍第88師的“八百壯士”孤軍奮戰,面對日軍的重炮和坦克,在四行倉庫據守4個晝夜,掩護了大部隊撤退,打退日軍10多次瘋狂進攻,斃敵200多人。

    “我們的武器雖然不好,但是我們的意志是堅定的,就是準備和鬼子拼到底,死了算!”95歲高齡、“八百壯士”之一的老兵楊勇正,追憶當年依舊壯懷激烈。

    將不畏死,士不貪生。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中,英勇的中國軍人用鮮血和生命履行了保家衛國的職責,譜寫了一段段氣壯山河的壯歌。

    “每次飛機起飛的時候,我都當作是最後的飛行。”1938年武漢“4·29空戰”,空軍烈士陳懷民的戰機油箱起火,他放棄跳傘求生的機會,駕機撞向敵機,把壯麗的生命留在了天空。

    “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回族抗日英雄金方昌被兇殘的敵人砍掉一隻胳膊、挖去一隻眼睛,就義前,他用剩下的手指蘸著眼裏流出的鮮血,在監獄的墻壁上寫下了不屈的詩句。

    從楊靖宇、趙一曼、左權、佟麟閣、張自忠、戴安瀾等抗日英烈,到狼牙山五壯士、馬石山十勇士等抗日英雄群體,他們的英名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

    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千千萬萬的抗日群眾,也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抵禦日軍的槍炮,保衛神聖的家園。

    為消滅回民支隊,日軍招降馬本齋,對其母威逼利誘,讓她寫勸降信説服兒子歸順。馬母堅貞不屈,絕食七天后以身殉國。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凜然氣節,讓日寇無奈而膽寒。

    在山東莒南淵子崖村,村民們拿起土槍、鐵鍬、鍘刀勇猛向敵人還擊;在冀東,鄉親們冒著槍林彈雨為部隊運糧、送彈藥……面對敵人的兇殘,無數普通百姓前赴後繼投入抗戰。

    “七七事變”時,日本侵略者曾狂妄叫囂: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但是,經過八年的英勇抗爭,付出了傷亡3500萬軍民的沉重代價,中華民族卻最終打垮了驕橫一時的日本侵略者。

    “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也使中國成為保障戰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徐藍説,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為國家和民族贏得尊嚴。

    時代變了,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抗戰精神沒有變。

    2010年7月12日午夜,“98抗洪英雄”胡繼成的家鄉監利縣,65歲的巡堤突擊隊員楊君新不幸被洪水吞沒。而就在當天,他及時發現並一個人封堵了子堤的險情,挽救了數百名村民的生命。

    感人的瞬間,我們怎能忘記:1998年那挺立在防洪大堤上的“生死牌”,2003年那些寫在抗擊非典關鍵時刻的“請戰書”,2010年因返身救人而犧牲在玉樹的香港義工黃福榮……

    上甘嶺精神、黃繼光精神、邱少雲精神……

    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

    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其中蘊含的犧牲與奉獻精神,無不與抗戰精神一脈相承。

    “正是靠的這種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精神,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屈,面對強敵而未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谷長嶺説,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傳承好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中國將會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

    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百折不撓、奮鬥到底,一貫的民族自尊品格和民族自強信念,激勵著抗戰軍民迎接解放的曙光,推動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

    地處西南邊陲的雲南龍陵,山高谷深,地勢險要。如今,龍陵車水馬龍的繁華十字路口,依舊留存著一個日軍當年修築的碉堡。

    人們也許不知道,當年為了龍陵這個滇西要塞,在長達4個多月時間裏,中日雙方在此三次拉鋸爭奪,戰況甚為慘烈。

    整個滇西大反攻,中國遠征軍付出了6.7萬人的代價,共殲滅入侵日軍2.1萬人,取得了勝利。想起這些,110歲的抗戰老兵付心德淚流滿面。

    生存還是毀滅,獨立還是亡國,這是對一個民族精神和意志力最為嚴峻的考驗。歷來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的中華兒女,選擇了用鮮血和生命來回答。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弱國,沒有力量同日本帝國主義速戰速決。與西方戰場反擊法西斯相比,中國的抗戰時間要持久得多。這個過程,是那樣曲折,那樣漫長,那樣艱苦,超乎常人的想象。

    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者曾長驅直入,“再戰必亡”的論調曾一度甚囂塵上。但是,廣大中國人始終充滿著必勝的信心,堅持著艱苦卓絕的抗爭。缺少槍炮,就用大刀;沒有糧食,就吃草根;沒有衣服,就赤膊上陣;陣地丟了,再去爭奪……

    1940年初的50多天裏,東北抗聯彈盡糧絕,戰士們吃草根、啃樹皮,甚至還吞咽過衣服中的棉絮。“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忠貞不貳的意志不會動搖。”面對日軍誘降,抗聯領導人楊靖宇説。

    抗戰全面爆發後,日軍切斷了中國內地與外界聯絡的所有交通。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滇緬公路,就成為維繫整個抗戰生命線的國際通道。

    世界難以相信,日本人更難以相信,是20萬雲南各族人民自帶乾糧、手挖肩扛,用短短九個月時間在崇山峻嶺間開鑿出了近千公里長的生命通道。

    時任美國駐華大使曾評價説:中國能于短期內完成此艱巨工程,此種果敢毅力與精神,實令人欽佩。這種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面對日軍瘋狂圍剿和封鎖,中國人民在敵後根據地開展了大生産運動。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正如毛澤東所預言的那樣,中國軍民堅守信念,血戰到底,在槍林彈雨中迎來最後的勝利。

    “中國的抗戰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但也證明中華民族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光復舊物之心。”空軍指揮學院副教授張少華指出,這種堅韌自強的精神,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具有永恒的價值。

    中華民族,是一個飽受屈辱自強不息的民族,也是一個面對災難堅韌前行的民族。

    2010年暑期,一部《唐山大地震》觸動了許多唐山人的傷痛記憶。但令他們驕傲的是,一個現代化的新唐山早已從廢墟上崛起,並沒像外國媒體曾經認為的那樣被從地球上“抹”去。

    在四川,剛剛經受特大地震損失的災區,又相繼遭受洪水、泥石流的襲擊,一些新建的家園、道路再次被毀。像以往一樣,災區的群眾沒有抱怨老天不公,而是擦乾眼淚、挺起脊梁,堅強地面對生活。

    在這一個個困難和挫折中,自強不息的抗戰精神薪火相傳。無疑,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

    “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永不沉淪的‘根’,走向偉大復興的‘魂’。”谷長嶺教授説,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漫漫征程中,抗戰精神這面旗幟將永遠激勵人們奮勇前行!

 
 
 相關鏈結
· 宜興舉辦電影節紀念抗戰勝利65週年
· 中央文獻研究室舉辦紀念抗戰勝利65週年座談會
· 南京舉行和平集會紀念抗戰勝利65週年
· 我國出版界為紀念抗戰勝利65週年推出優秀出版物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