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第33屆世界海洋和平大會閉幕 發表《北京宣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04日   來源:新華社/海洋局網站

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將加強海洋領域合作與發展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記者崔清新、張藝)在北京舉行的第33屆世界海洋和平大會4日通過併發表了《北京宣言》,強調為了人類長久的福祉,應該充分認識到海洋和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問題,以確保人類和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

    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説,這次會議有利於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加強國際海洋合作。通過這次會議,中國可以進一步了解國際上在應對氣候變化、海洋經濟研究和海洋發展模式中的有益實踐和最新成果,對如何保護海洋環境、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海洋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

    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海洋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一方面,海洋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吸收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另一方面,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也對海洋産生巨大影響,造成海平面和海水溫度上升、海水酸化、珊瑚礁死亡、小島嶼被淹沒、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遭破壞等問題。

    去年,總部設在英國劍橋的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發佈的一份名為《南極氣候變化與環境》的研究報告稱,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本世紀末海平面上升1.4米,如果按著個幅度來算,馬爾代夫等島國將被完全淹沒,而紐約等全球一些沿海大城市將必須耗費鉅資修築防水設施。

    國家海洋局去年發佈的一份中國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報告也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中國海岸帶及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脆弱區,海岸帶高脆弱區和中脆弱區佔全國岸線總長度的36.5%。從海洋局發佈的200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來看,200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處於近30年來的高位,比2008年高出8毫米,中國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超過了全球平均速度。去年我國累計發生132次風暴潮、海浪和赤潮過程,其中33次造成災害,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死亡和失蹤人數達到95人。

    我國在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洋工作。今年6月,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我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空間和海洋科學技術。對此,有關專家認為,這體現了要把我國海洋方面的研究力量從更高層次上加以整合,把深海科學研究放在了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據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介紹,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我國出臺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09年以來,國家海洋局專門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並編制了《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方案(2009年~2015年)》,提出了依靠科技支撐,擴大國際合作,加強中國海洋氣候變化觀測和評估能力,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促進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工作目標。

    同時我國也加大了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力度。近年來,中國海洋科研機構分別與馬來西亞、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科研機構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協議。去年,還與印度尼西亞共同成立了中—印尼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

    在這次大會上,200多位來自國內外海洋領域的政府官員、國際組織代表、專家學者前來北京探討海洋和氣候變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及沿海城市面臨的挑戰等問題,更加體現了中國對這一領域國際合作的誠意和所付出的努力。

    需加強海洋對氣候影響的科學研究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黃鍔坦言:“事實上,海洋對氣候的影響十分重要,但目前我們對海洋的了解比對太空的了解少得多。”

    他舉例説,陸地對各種層次溫度都有記錄,南極冰可將溫度回歸到八十萬年前,樹木年輪可回歸近千年,溫度計可回歸近百年。但海洋溫度的變化卻沒有記錄。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顯堯也指出,與陸地的探空氣球和二十四小時氣象站相比,中國目前對海洋氣溫的觀測還很少。

    “大洋一號”首席科學家周懷陽曾表示,如果世界最先進的深海和大洋的科學技術是100分,中國在技術方面只有30分至40分,而在科學方面只有20分至30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成立
· 中國智慧水下機器人在北極科學考察中展露身手
· 海洋局:受污染海域海洋生態評估與修復提上日程
· 中美兩國科學家揭示北冰洋充滿二氧化碳的機理
· 專家分析:大風大雨致黃海滸苔綠潮分佈面積減小
· 海洋局啟動海洋災害應急機制應對大連海上溢油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