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研行:種子的鄉土革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0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鄭州9月5日電(記者 林嵬)幾場秋雨過後,絲絲涼風吹拂中原大地。望著田裏一人多高、搖曳的玉米,鶴壁市淇濱區劉寨村村委會主任武全仁説:“經專家實打驗收,去秋全村玉米平均畝産858公斤,今年小麥畝産695公斤,兩季1553公斤,一畝地種出了‘噸半糧’,關鍵是良種給提了勁。”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農業大省,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河南農業新品種培育創新步入快車道,高産優質品種不斷涌現,僅小麥、玉米品種就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十多次獲得二等獎。大批良種的選育推廣,使河南農産品産量連創新高,為全國的“糧袋子”、“菜籃子”作出巨大貢獻。

    農田裏的“世界級”創新賽跑

    “我要力爭在‘超級麥’攻關中奪金牌。”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副主任許為鋼一直用這句話激勵自己。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他一直在衝擊小麥良種的世界紀錄。

    上世紀末,我國小麥出現結構性“賣難”:國産普通麥嚴重過剩,而麵粉企業卻要大量進口優質麥。1998年,國家以發展優質麥為重點,推進小麥品質結構調整。這一變化,吸引了美國、澳大利亞等世界小麥出口大國的目光,他們開始加緊研究適合中國的優質麥。一些外國專家預言,中國小麥科研一直在高産上做文章,短期很難培育出既高産又優質的品種。

    在此緊要關頭,許為鋼的“處女作”鄭麥9023問世。由於實現了優質、高産、早熟、多抗、廣適性在一個小麥品種上的聚合,鄭麥9023迅速在黃淮麥區推開,創出連續6年收穫面積全國第一的紀錄,成為我國優質小麥品種選育和生産應用的標誌性品種,並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作為中國“超級麥”品種選育課題組負責人,許為鋼正帶領他的團隊向新高峰挺進。課題組已把一種其他作物上的高光效基因,成功地轉到小麥中,使小麥的光合作用速率提高25%。許為鋼説:“這為小麥的生物學産量提高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這方面的研究,我們走在世界前列。”

    自2006年起,在蘭考縣一塊300多畝的高産小麥試驗田裏,每年都有10—20名外國育种家前來搞科研,而這片農田的主人,是農民出身的育种家沈天民。這塊農田,承擔著以研究國際競爭性科技難點為重點的歐盟第六框架計劃部分項目。

    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中畢業回鄉育種至今,沈天民已育出了十多個小麥品種,2008年,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到2020年,我要育出畝産1000公斤的超級小麥。”本世紀初,沈天民立下這個宏願後,用4年時間,遍訪了世界上20多個最著名的小麥育種與改良中心,與100多位國際知名育種專家建立了合作關係。依託自己創辦的天民種業公司,他已在蘭考舉辦了三屆國際“超級小麥”論壇。

    “沒有火箭材料的突破,怎能把飛船送上太空;摩天大樓用秦磚漢瓦能蓋嗎?”通過國際合作開闊了視野的沈天民認識到,沒有種質資源的創新,不可能有新品種的突破。他現在擁有上千個種質資源,其中3個是國際首創新物類型。在此基礎上,他集成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發明“誘導小麥産生純合二倍體育種技術”,使小麥育種進入新時代,已申報了18項國家專利和2項國際專利。

    在位於河南安陽市的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記者日前參觀了一個功能齊全的棉花轉基因材料“工廠式”生産流水線,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時採用三種方法快速獲得轉基因抗蟲棉新材料的技術平臺。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前期,我國發生大面積棉鈴蟲災害,就在棉鈴蟲肆虐之際,一家跨國公司研製出了轉基因抗蟲棉,並一舉佔有我國95%的抗蟲棉市場份額。從1996年起,以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為主體的科研人員,在蟲害與跨國公司的“夾擊”下,展開了一場科技創新衝刺,成功研製出了20多個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使我國棉花育種重新站在世界制高點上,成為全球第二個擁有Bt殺蟲基因自主知識産權和自主培育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的國家。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

    在我國著名玉米育種專家—浚縣農科所所長程相文的筆記本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

    為了這粒種子,程相文不懈地追求著。他先後培育了30多個玉米新品種,讓農民增收30多億元,新近培育的浚單20已成為我國第二大玉米品種,並創出大田産量800多公斤的紀錄。而1963年,他剛到這裡時,玉米畝産才50公斤多一點。

    2009年,河南糧食總産達1078億斤,連續4年超千億斤,連續6年創新高。河南省科技廳農業處處長徐功民説:“農業問題的核心是種子,它科技含量最高,品種創新已成為河南農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1949年,河南小麥平均單産只有42.5公斤,到2009年已增長到387公斤。是育種科研推動河南這個中國第一人口大省完成了由糧食不能自足到自給平衡再到每年凈調出150多億公斤的跨越。

    徐功民説:“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小麥已經歷了10次更新換代,每一次品種更新都釋放出巨大的增産力量,能使糧食單産提高10%以上。尤其是近十多年來,主導品種更新的速度加快到每三至四年一次,而且,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玉米品種都出自河南。”

    自1998年以來,河南先後培育出10多個優質麥新品種,成功地完成了小麥品種結構調整,使70%的麥田種上優質麥。品質結構調整的成功,推動河南食品工業加速發展。目前,河南生産的速凍食品佔國內市場的60%,方便麵佔國內市場的30%,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專用小麥生産加工基地。

    回憶起當年的棉鈴蟲災害,許多棉農仍為之色變。西華縣棉農王愛國説:“一開始,幾毫升農藥就能殺死棉鈴蟲,可這小蟲很快有了抗藥性,後來,有人將棉鈴蟲放在農藥原液裏,它們居然可以游來游去。現在種的轉基因抗蟲棉真神奇,棉鈴蟲一吃就死,再也不用打藥殺蟲了。”

    據了解,在與國外棉種的競爭中,國産轉基因抗蟲棉全面勝出,除了性能相當外,還普遍比國外棉種增産10%—20%。目前國産轉基因抗蟲棉已累計推廣1億多畝,創造社會經濟效益150多億元。

    泥土上群星燦爛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河南糧食生産還是以引進品種為主。隨著品種選育力度的加大,河南自主創新品種越來越多,僅近十年來,河南就審定新品種200多項,超過以前20年的總和。

    河南省科技廳農業處處長徐功民説:“河南已形成了省級農業科研單位、基層農業科研單位、農民育种家三大育種群體,尤其是農民育种家,創造的輝煌全國第一。”

    20多年來,河南省審定的100多個小麥品種中,一半出自農民育种家之手。從上世紀60年代的李德炎、90年代的徐才智再到本世紀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沈天民、呂平安,這些沒有受過正規大學教育的農民,憑著讓“大地豐收、鄉親增收”的樸素理想,把“種子當兒子”,在艱苦的條件下數十年如一日紮根泥土,辛勤攻關,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溫縣祥雲鎮喜合村農民呂平安,從自家兩畝承包地上育種起步,先後培育出豫麥49、豫麥49—198、平安3號、平安6號等小麥優質高産新品種。2008年,由他創辦的平安種業公司承擔農業部糧食高産創建萬畝示範區項目,2.46萬畝小麥平均畝産606公斤。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天財説:“兩萬多畝連片平均畝産突破600公斤,在我國小麥生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沈天民的辦公室裏,他把四幅國畫寶貝似的一一攤開,上面是他請人畫的小麥植株圖,是他實現畝産1000公斤“超級小麥夢”的理想株型圖。

    他説:“我的理想株型是微葉、強莖、大穗、大粒,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光合作用。我把工業的産品設計理念引入到育種中,力爭育出外觀美、籽粒美、品質美的超級高産麥。”

    浚縣農科所試驗田裏,曙光初露,年逾古稀的程相文所長像一個勤勞的農夫,在玉米葉子下時蹲時站,聚精會神地察看一株株玉米的長勢,在這塊田裏,他已默默奉獻了47個春秋。

    “到2020年,河南糧食要增産300億斤,關鍵在玉米。”為了這個目標,老驥伏櫪的程相文依然勁頭十足。“黨和國家的事業需要種子這一行,讓我選擇一千次一萬次,還是情願選擇育種這個崗位。”

 
 
 相關鏈結
· 河南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首批移民搬遷結束
· 河南副省長嚴詞指出: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 張野赴河南調研南水北調中線黃河以南段工程建設
· 河南縣級以上醫療廢物2010年年底前全部集中處置
· 河南16個城市將參與"無車日"活動 支持公交優先
· 河南氣象臺發入秋大霧預警 請市民注意出行安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