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白瀛、余曉潔)8日在京舉行的“21世紀論壇”2010年會議上,中國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曹健林和俄羅斯科學院院長尤裏·奧西波夫同時認為,基礎科學研究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國家戰略決策的源泉和動力,應給予充分重視。
曹健林表示,實現可持續發展,前提在於對與所處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內在規律進行更加全面和系統的認識,這對基於基礎研究的科技創新提出了重大任務和要求。基礎研究是人類揭示客觀世界的運動發展規律的重要活動,也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縱觀人類工業化進程,基礎研究領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往往引發相關技術的連鎖性創新,進而催生産業的革命性進步。
“在國際科學界的不懈努力下,基礎研究領域的創新正迎來蓬勃發展的歷史時期,孕育著一場新的知識革命和技術革命。”曹健林舉例説,納米科技和物質科學的發展將人類帶入“物質結構與功能調控時代”,人類可能實現對構成物質的原子、分子和電子的調控,進而在光/電/熱高效轉化、光合作用與光催化,能量、信息的儲存與傳輸、倣生功能機器等領域産生革命性的突破。
“基礎研究的群體性發展和突破,不斷豐富著我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基於基礎研究重大突破所産生的技術創新和應用步伐的加快,正在使經濟發展方式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式轉變,並使人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以基礎研究為源泉和動力的科技創新浪潮,正在承擔起推進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曹健林説。
尤裏·奧西波夫也強調了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他説,基礎科學是産生關於世界、自然、人類與社會基礎知識的專門學科,它是國家文化和知識産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發達國家,基礎科學被視為科學與技術進步和創新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全球經濟危機並沒有使大多數國家減少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此外,美國和歐洲各國有關應對危機的項目展望了國家對基礎研究以及相關教育支持的增長;注重將基礎科學作為構成和實現國家長期發展目標的主要部分。同時,國家允許學術界可以自由決定基礎研究的方向並利用國家所分配的資源,這樣做有助於研究的質量和效果。”他説。
奧西波夫透露,基礎研究的成果以國家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為目標,為許多重要的國家決策奠定了基礎。比如,相關成果已被用於解決首要的戰略項目包括:至2020年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至2020年俄羅斯長期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俄羅斯聯邦信息社會發展戰略、至2020年俄羅斯能源戰略、2020年前後俄羅斯聯邦國家極地政策基礎。
他説,目前,俄羅斯科學界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安全、社會經濟發展和創新發展轉型提供科技支持。因此,這就需要對學術領域的進一步改善以及對大學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