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開發需儲備專業應急救援力量
——訪交通運輸部救撈局局長宋家慧
新華社西安9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林紅梅)“隨著全球新一輪産業結構的大調整,世界上海洋石油開發、加工、運輸需求空前旺盛。必須從國家層面出發,站在政府有效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高度,高度重視海上石油污染事件的預防和船舶溢油事故處置,儲備起專業應急救援力量,為海上石油開發保駕護航。”
交通運輸部救撈局局長、大連海事大學環境工程學博士宋家慧9月9日在此間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救撈論壇上提出的以上論點,引起與會300多名中外專家的強烈共鳴。
海上溢油災難頻發
從4月的墨西哥灣鑽井平臺爆炸,到5月的新加坡海域油輪、貨輪相撞,到6月埃及紅海沿岸發生漏油事故,再到大連的輸油管道爆炸,今年全球海上溢油災難事件頻頻發生。
宋家慧指出,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以石油為核心的能源開發,發達國家、石油巨頭紛紛逐利於深海石油鑽探,然而卻忽略了與之配套的應急處置技術開發和儲備,環境災難接踵而至。
在石油開採方面,英國石油公司(BP)“深水地平線”平臺在墨西哥灣爆炸,引起大量原油入海,造成了無法估量的環境災難,影響將在不可預期的未來持續,全世界為之震動。
在石油運輸方面,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超級油輪“托雷·卡尼翁”號事件,該輪于1967年3月18日在英吉利海峽觸礁,溢油11萬噸;到本世紀初的“威望”號事件,該輪載有7.7萬噸燃油,于2002年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擱淺沉沒,泄漏燃油4萬多噸;全球幾乎每年都要發生一次萬噸以上油輪溢油事故,其損失觸目驚心。
在石油儲藏方面,發生了中國大連輸油管道爆炸事故。
處置溢油事故是世界難題
但是,由於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的現象,國際公約和法律規範約束無力,應急技術儲備不足,專業裝備原始,有效處置各類溢油事故、消除環境災難仍然是一個世界難題。
宋家慧剖析了今年4月20日發生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臺爆炸事故,他指出,正是由於平時儲備不足,缺乏專業救援力量,事後各種堵漏辦法輪番上陣,如機器人堵漏法、鋼筋水泥罩法、吸油管法、滅頂法,甚至核彈法相繼登場,但收效甚微。直到6月初,使用“切管蓋帽法”才初見成效。
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已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生態災難。宋家慧指出,BP這次慘痛教訓警示著全人類:進行深水油氣田開發,必須要加快發展、儲備與之相對應的專業應急處置技術與關鍵裝備。
宋家慧分析説,海洋經濟的深度開發,水上安全進入一個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概率更大、破壞力更強、影響力更廣的階段。一些海難事故及其影響,往往超越主權海域和專屬經濟區,提出了新挑戰、新課題和新要求。海洋環境早已經不是單純的防污染問題,而是關聯政府執政能力的重大政治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國家外交的尖銳問題。
呼呼建立國際性約束規範
宋家慧認為,必須要從國家層面出發,站在政府有效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高度,重視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預防和處置。他呼籲國際組織和相關機構建立健全約束性規範,促進業界專業應急技術和危機管理的合作,攜手應對水上突發事件的挑戰。
一是呼籲聯合國相關組織和機構,儘快敦促各國簽署國際公約,約束個別發達國家或財團,不得對深水石油資源無序開發和原油無安全保障運輸,制止一味追求局部利益,攫取黑色石油,而讓全人類承受災難後果的不公平、不道德、不可持續的做法。不吃子孫飯,不斷子孫路。
二是呼籲國際海事組織,儘快修改公約,對大型油輪的建造尺度、建造規模進行硬性規範和科學要求,從保護海洋環境出發,進行適當控制。用立法推動海洋環境保護的制度化、規範化和常態化。
三是呼籲中外業界一起向IMO遞交提案,在公約中增加約束條款,對油輪原油艙和貨油艙加溫系統配備國際通用應急連接裝置及相關附件作出硬性規定,便於船舶發生海難沉沒後,對難船存油進行水下加溫抽油,最大限度地減少難船對海洋造成的溢油污染。
四是呼籲聯合國相關組織和機構出臺硬性規定,要求石油輸出國和輸入國,應當建立與其石油吞吐量相適應的溢油應急處置能力,促進石油儲運與應急搶險能力建設保持平衡發展。
五是呼籲加強國際社會在溢油處置技術的交流互動,建立行之有效的溝通合作機制,開放專業技術和裝備輸出渠道,強化業界之間的合作互動,協同應對重特大溢油事件。
六是呼籲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中國航海學會救撈專業委員會、中國海商法協會救撈法律專業委員會切實發揮作用,共同加大專業技術研發和法律法規建設,倡導徹底清除海底沉船的負責任態度,堅決不給子孫後代留遺憾、留禍患、留災難。
使海洋更清潔
中國也面臨著確保海上石油開發、運輸安全的巨大壓力。宋家慧介紹了一組數字:今年上半年,中國港口已經累計完成油品吞吐量3.47億噸,同比上升了15%。其中,原油1.91億噸,同比上升21%;成品油1.20億噸,同比上升了7.1%;天然氣、液化氣836.58萬噸,同比上升了7.9%。
中國沿海是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連接亞非拉的咽喉要道,處於國際海上航運最繁忙的交通線上。以南海為例,世界總貨運量的將近1/3、世界一半以上的超級油輪和液化天然氣總貿易量的2/3、中國能源進口的88%都經過這一海域。
宋家慧指出,中國政府明確了預防與應急並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的原則,建設了精幹實用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中國救撈是中國政府設立的唯一的水上專業救助打撈隊伍。自2003年實施體制改革後,形成了救助隊伍、打撈隊伍、飛行隊伍三位一體的隊伍建制,具備了空中立體救助、水面快速反應、水下潛水打撈三位一體的綜合功能。
中國海上專業救援隊伍不僅是維護水上人命安全、財産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處置污染事件、維護環境安全的主力軍。統計顯示,從2003年至2010年8月,中國救撈累計實施救助行動5106起,成功救助遇險人員24076名,成功救助遇險船舶1295艘,成功打撈沉船121艘,獲救財産總價值約542.5億元,2000年以來成功清除溢油182萬多噸。
宋家慧表示,中國救撈願與中外同行一起,攜手應急,在履行人命救助、財産救助職責的同時,責無旁貸地履行環境救助的使命,使海洋更清潔,航運更安全,人類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