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9月13日電(記者張亞東)傳統的靠天養畜方式日益受到草畜矛盾的制約,如何維繫畜牧業與生態之間的平衡?記者在西藏阿裏牧區採訪時了解到,阿裏已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路徑:立草為業,草業先行。實踐表明,人工種草在阿裏已經顯示出經濟、社會、生態等“三重效應”。
阿裏地區平均海拔達4500米,可利用草地面積達2.6億畝,傳統的靠天養畜是牧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徑。
“但傳統的靠天養畜方式日益顯示出難以為繼的趨勢。一方面,草場沙化、退化使得有效載畜量下降,牧民增收乏力;另一方面,西藏生態屏障的重要性受到國家重視,必然要求加大退牧還草的力度。可以説,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在阿裏顯得非常迫切。”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阿裏地委書記董明俊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以草為業,大力發展人工種草,在此基礎上發展現代畜牧業,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料顯示,阿裏地區人均地表徑流量為25萬立方米,阿裏牧民人均可利用草地達3700畝,這些數據都遠遠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但在靠天養畜的傳統方式下,這些資源均未得到有效利用,牧民增收壓力日益增加。
為此,阿裏從2005年開始加大了人工種草力度,牧民們在人工種草中嘗到了甜頭。阿裏地區農牧局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全地區已有種草專業戶46戶,2009年人均增收3537元。
社會效益同樣可觀。通過人工種草增加牲畜的越冬飼料,可以有效地減少雪災導致的經濟損失。阿裏地區農牧部門的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每公斤0.5元計,政府投入100萬元可以收購200萬公斤飼草,可以幫助40萬隻羊度過雪災,減少牧民損失可達1億元。
與此同時,大面積的人工種草不但綠化了環境,減少了草場沙化現象,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