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打破逢災必減怪圈—解讀小麥增量四分之一安徽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打破“逢災必減”怪圈 開闢糧食增産新路
━━解讀全國小麥增量四分之一“安徽産”

    新華社合肥9月14日電(記者陳先發、楊玉華)小麥單産連續5年創歷史新高、連續4年超全國平均水平,5年累計增産近80億斤,增量佔全國同期的四分之一……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日前在合肥指出,安徽近年來實施的小麥高産攻關行動,為全國糧食增産探索了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打破“逢災必減”怪圈 小麥增産佔全國四分之一

    “夏糧豐收,全年主動;以秋補夏,擔驚受怕”,這是流傳在小麥主産區黃淮海平原的一句農諺,説的是夏糧在全年糧食生産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糧食主産省之一,安徽的情況自然不例外。佔夏糧比重達90%的小麥,更是年年牽動著安徽上上下下幾千萬人的心,成為預判全年糧食生産的“風向標”。

    安徽渦陽縣義門鎮種糧大戶潘永對此深有感觸:“過去農民種糧但不重視糧,一切‘靠天收’;鄉村幹部也很少過問農民的種糧情況。現在不一樣了,從種到收,鄉村幹部和農技站的人往村裏跑個不停,比俺們農民還關心糧食生産。”

    潘永的感受來自於近年來安徽實施的一系列增糧舉措。從2005年秋種開始,安徽省啟動了一項以“依靠科技、主攻單産,全面提高小麥生産水平”為內容的小麥高産攻關行動。潘永和許多小麥主産區的農戶從中受益,糧食收成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我從1998年開始包地種糧,那時即使風調雨順,畝産也不過五六百斤。”潘永回憶道,當時農業稅賦重,許多農民不得不選擇拋荒外出。可這幾年“大不一樣”。儘管老天不是澇就是旱,可小麥産量卻不減反增。

    “如今我種的兩千多畝地,平均畝産已經達到550公斤,個別地塊超600公斤。”老潘得意地説。

    自2005年安徽實施小麥高産攻關以來,儘管先後遭遇2007年淮河大洪水、2008年低溫冰凍災害、2009年大旱以及今年持續低溫陰雨災害,但小麥産量卻災年屢奪豐收。

    安徽省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安徽小麥單産達340公斤/畝,比2005年增加84公斤/畝,增長32%。其中,小麥單産最高田塊紀錄更是刷新到739公斤/畝。小麥總産達到241億斤,比2005年增加79.7億斤,增幅近50%。單産、總産均連續五年創歷史新高。以安徽沿淮小麥主産區1000余萬畝種植面積和今年單産340公斤計算,安徽小麥五年來的增量相當新增一個“淮河糧倉”。

    “意義不光在於産量,關鍵還在於找到了一條穩糧之路,破解了糧食生産‘逢災必減’的怪圈。”發起並一直參與小麥高産攻關的安徽農業大學教授胡承霖説,通過五年來的實踐,安徽目前的小麥生産已可達到“小災不減産、大災小減産、無災大增産”。

    “老技術”集成運用 助力糧食奪高産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實施的小麥高産攻關依靠的並非高精尖技術的發明,而是一批“老技術”的集成運用。

    安徽省農委主任張華建介紹,小麥高産攻關主要依靠四項關鍵技術的集成運用,即優質高産品種、科學播種技術、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這些技術早已有之,但過去因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和一家一戶對科技種糧熱情不高,多“懸在空中”,落地率不高。“高産攻關攻的就是這些技術的‘落地率’。”

    為此,安徽省探索出一套以政府農技服務為主導、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主力,“技隨物走”的物化補貼方式為保障的“組合拳”,打通農技入戶“最後一公里”。

    安徽恢復了全省所有鄉鎮農技綜合服務站,並將技術人員服務小麥高産攻關活動的績效與職稱評聘挂鉤,還建立了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服務活動責任制,按照“服務到戶,措施到田”的要求,組織開展了“農業幹部下基層,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服務活動,推動關鍵技術措施落實。每年小麥生長季節,全省三萬餘名農業技術幹部都活躍在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

    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用“統”的辦法解決“分”的煩惱。渦陽縣高爐鎮爐陽村農民鄭文彬告訴記者,如今農民種糧只要“帶著種子到田頭”,其他的事都有專人幹。他們村80%村民都加入了村小麥種植合作社,大家統一購種、購肥,統一找農機隊和植保隊播種收割、防治病蟲害,不僅價格比一家一戶便宜,而且大大提高了田間管理水平。

    “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種糧農民‘老齡化’、‘兼業化’嚴重,是困擾技術落地的最大難題。”渦陽縣農委主任馬超認為,只有適應農民種“傻瓜田”的需求,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分散的農戶“統”起來,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據悉,目前安徽已成立了小麥種植合作社近800個,小麥植保專業化防治隊4200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4200個,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每年秋種期間,各級農業部門都組織農機手、植保隊員進行技術培訓,將農藝與農機結合落地。正是靠著這些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安徽小麥生産中的關鍵技術到位率節節攀升。

    五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不僅高度重視抓糧行動,而且投入數億元資金用於支持糧食增産,僅補貼小麥良種良法推廣的財政支出就達4億元。如何確保資金不撒“胡椒面”,真正轉化成生産力?安徽省創新出“技隨物走”的物化補貼方式,即將省級發放給各小麥主産區的相關補貼資金集中使用,由政府統一採購良種、化肥、農藥等物品,免費發放給農戶使用。這一做法有效保證了大量補貼資金補到糧食生産上,補到技術落地的關鍵環節。

    掀起基層 “抓糧熱” 穩糧保糧添動力

    五年小麥高産攻關給安徽帶來看得見的糧食增産,今年全省不僅誕生了首個小麥畝産千斤縣,而且全省有22個縣(市、區)小麥平均畝産超過400公斤,邁入全國小麥高産縣行列,比2005年數量大幅增加。

    單産水平的提高還促進了農民增收。來自國家統計局安徽省調查總隊的統計顯示,2010年,全省小麥畝凈利潤263元,比2005年增加151元,增長134%。5年累計增加産值65億元,帶動全省農民人均增收165元。

    值得一提的是,高産攻關在安徽乃至全國掀起了比學趕超的“抓糧熱”。在渦陽縣實現首個千斤縣突破後,亳州市提出要在未來幾年內成為安徽首個千斤市,其下轄的利辛、蒙城等縣也提出,把小麥生産千斤縣作為下一步主攻目標。與亳州市相鄰的阜陽、淮北等皖北小麥主産市也紛紛提出要進一步推進小麥增産計劃,實現本地千斤縣的突破。在各地抓糧信心倍增的背景下,安徽新一輪小麥高産攻關計劃已著手實施,計劃再用五年時間小麥總産再增加20億斤,單産步入全國小麥高産省前列。

    據悉,在安徽“先行先試”的基礎上,農業部也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糧食高産創建活動。計劃在全國糧食主産省(區),以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實施縣和糧食生産先進縣為主,建設400個優質高産創建示範區,並開展包括畝産600公斤小麥、700公斤單季稻、800公斤玉米、900公斤雙季稻的萬畝示範區創建活動。

    一直主抓小麥高産攻關活動的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趙樹叢認為,作為全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和糧食主産省之一,安徽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從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把發展糧食生産擺在突出位置。從2005年秋種起,在全省小麥主産區開展的小麥高産攻關活動碩果纍纍,不僅單産總産躍上新臺階,而且農民增收效益明顯。實踐證明,小麥高産攻關是一項得民心、順民意的工程,是安徽發揮農業優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具體行動。而其引發的基層“抓糧熱”,對於當前一些地方過於“重工輕農”的發展觀更具有啟示意義。

 
 
 相關鏈結
· 雲南抗旱保糧食增産農民增收:重旱下的增長之變
· 周強考察湖南春耕生産強調確保糧食增産農民增收
· 貴州“糧油高産創建項目”實現糧食增産農民增收
· 吉林省加大投入 培肥地力助推糧食增産農民增收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