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9月26日電(記者楊三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長張新玉26日表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實施20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15%,昔日惡化的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觀,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已實現由增到減的歷史性轉變。
記者從此間舉行的“長治”工程二十年建設成效總結暨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了解到,鋻於長江上遊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988年,國務院批准將長江上遊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並從1989年起分期實施了“長治”工程,1994年起又逐步擴大到長江中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
據張新玉介紹,截至2008年底,“長治工程”已在長江上中游的雲、貴、川、甘、渝等10個省(直轄市)的200多個縣,實施了7期重點治理工程,累計治理小流域5000余條,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6萬平方公里,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減少水土流失量1.92億噸。
“長治”工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流域內的農業生産條件,為群眾增收和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20年來,“長治”工程始終堅持把坡耕地作為治理的重點和突破口,累計完成坡改梯71萬公頃,種植經果林108萬公頃,建蓄水池41萬公頃,基本實現農民人均1畝基本農田的目標,累計增産糧食59億噸。
“長治工程”堅持保護優先、防治結合,大力推行封禁治理和生態自我修復,為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作出了重要貢獻。20年來,“長治”工程累計營造水土保持林241萬公頃,種草33萬公頃,實施封禁治理335萬公頃,重點防治區基本消滅了荒山荒坡,有林地面積和林草覆蓋率分別提高40%和30%。
“長治”工程的實施,還有效減少了入庫泥沙和水源區面源污染。20年來,“長治”工程堅持把防治水土流失、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主要目標,在重要水庫庫區和水源區實施重點保護工程,特別是在丹江口庫區建立了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生態緩衝三道防線,不僅減少了進入江河與水庫的泥沙,也減少了水土流失攜帶的化肥、農藥等農業面緣污染物進入水源區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