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希望伴隨國旗升起——國慶舟曲災區生産生活見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0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甘肅舟曲10月1日電(記者朱國亮、肖正強)清晨,在雨水浸潤的舟曲山谷中,在一片寫著“救災”字樣的藍色帳篷中,上百名受災群眾目光的注視下,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生日快樂,祖國母親,衷心感謝您的救援之恩,願您更加繁榮昌盛!

    這是來自舟曲災區帳篷社區的問候,伴隨五星紅旗升起,哀傷逐漸淡去,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在升騰,心中的那份感激之情在激蕩。在祖國大家庭的支援下,舟曲災區生活正漸漸步入正軌,重建工作逐步展開。

    生産生活步入正軌

    經過近一月的努力,安尚福和哥哥的鋪面清理出來了,從水裏撈出來的衣服又挂到了墻上,從泥裏挖出來的鞋子、箱包,又擺到了用木板、條凳搭建的貨架上。

    “60萬元的貨全被淹了,好多都沖走了,爛了,剩下這些能賣幾個錢算幾個錢,一步一步來,生意還得做下去。”安尚福説。

    來自甘肅秦安縣的安尚福和哥哥在舟曲縣城做服裝、鞋帽、箱包買賣多年,好不容易積攢了一點積蓄,不想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將白龍江水阻截抬升,淹沒了他們的門店和兩個庫房。

    8月8日淩晨泥石流發生的那一刻,安尚福永遠都難以忘卻。“那天晚上,我就睡在店裏,跑出店時,江水已到門口,我穿著褲衩和背心就跑出來了。”安尚福説。

    泥石流災害發生後很長一段時間,舟曲縣城的秩序被徹底打亂,哀傷的情緒籠罩著整個小城。記者8月16日第一次到舟曲災區時,江水尚未退去,被安置在舟曲一中等臨時安置點的許多群眾還吃不上熱菜熱飯,臨時開闢的一條小道交通擁堵不堪,許多商店關門歇業。

    如今,隨著淤泥被清理,小城的生産生活秩序又開始逐漸恢復。和安尚福的店舖一樣,雖然簡陋,大部分商店又都陸續開張,市場重新興起,因災害停建的工程又開始施工,沿江的大道也已貫通,小城又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景象。

    在沙川壩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帳篷社區,人們也開始逐漸適應帳篷裏的生活,看看電視,打掃帳篷內外衛生,到縣城買點日用品或打打零工。

    “從鍋碗瓢盆到吃喝住穿,政府樣樣都發放,基本生活有保障,就等著重建。”住在帳篷社區的月圓村村民薛虎林説,泥石流災害帶走了他的父母、兄弟、嫂子、弟媳、侄女等共9位親人,他外出打工兩年,卻不曾想再也見不到永遠埋在了泥石流中的親人。

    悲傷的眼淚流幹了,生活還得繼續。“等一切安頓好了,我就出去打工。”薛虎林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對記者説,旁邊的電磁爐上煮的是土豆和排骨,香味四散開來。

    重建正在一步步展開

    三眼峪、羅家峪兩條被夷為平地的溝道,是“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留下的兩道深深的傷痕。

    災後,記者第一次來到三眼峪溝,看到受災群眾正在急切地挖掘親人的遺體,泥石流堆上到處散落著各種雜物,溝中間和兩邊是大量被泥石流衝得東倒西歪的殘破建築。

    如今,多數危房已被拆除,兩條溝內的泥石流堆得到平整,中間分別被挖出一條簡易的排洪渠道,清澈的泉水沿著溝道潺潺地流。沿著溪流,汽車可一直開到山腳下。在泥石流堆上,一叢叢不知名的小草又從地底下冒出來,有的已開出小花。

    國慶前夕,三眼峪、羅家峪溝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已開工建設,沿溝插滿了旗幟,“重建家園”的標語被豎起來,到處機器轟鳴。國慶期間,工人們也不休息,加班加點施工,只為在最短的時間修復兩條溝的防洪設施。

    “這兩條溝道設計的防洪標準均為10年一遇洪水,渠道用漿砌石襯砌,溝道兩邊修建3米寬的巡渠道路,上面還要架設鋼筋混泥土的橋梁,供溝兩邊的行人通行。”甘肅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總監理工程師李孔安説,“如果進展順利,預計這兩條溝的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將在今年12月底完成。”

    不僅三眼峪、羅家峪溝山洪災害防治工程開工,整個縣城的供水工程也在抓緊施工,昔日疏浚白龍江河道的功勳部隊——武警水電部隊直接從救援轉入白龍江堰塞河道綜合治理及防洪工程建設。

    全面重建啟動前的準備工作也在緊張進行。近日,舟曲災區已接到甘肅省發展改革委、工信委制定的《舟曲災後重建價格監管工作方案》,這一方案明確了災區價格監管職責分工和災區重建建材、運輸價格水平,以規範舟曲災後重建價格秩序,保障重建工作順利進行。

    泥石流可以阻擋江水,可以摧毀房屋、田地,但摧毀不了生生不息的生活,阻擋不了人們重建家園的決心和步伐。舟曲災區的群眾們相信,未來的家園將更加美好,因為祖國在一天天富強。

    救援之恩永難忘懷

    咆哮的泥石流可以撫平,漫灘的白龍江水已歸槽,救援之恩也已深刻于舟曲受災群眾內心,永難忘懷。

    “走得太突然,什麼都來不及準備,我只好將一箱救災機構發的飲料硬塞給他們。”回憶起救援官兵撤離舟曲的那一天,白玉蘭念叨著,“要是提前知道他們走,我就準備點核桃什麼的,多少送些土産貨,也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50歲的白玉蘭和丈夫桑彩鮮用辛辛苦苦積攢幾十年的積蓄買了一套新房,不想在這次泥石流災害中,被堰塞湖水淹了,一家人在黑夜中逃出,連一套換洗的衣服都沒來得及拿。如今水雖然退了,但仍無法入住,他們不得不繼續住在帳篷社區。

    “帳篷有點潮,晚上有點冷,但是這麼大的災情,我們能夠很快住進帳篷,發放的生活用品這麼齊全,就和家裏一樣,説心裏話要感謝國家,感謝子弟兵。”桑彩鮮説,“如果不是國家富強了,我們哪能得到這麼好的救濟?”

    桑彩鮮住進帳篷社區不久,就在自家的帳篷上插了一桿紅旗。他説:“插紅旗沒別的意思,就是發自內心地覺得國家好,政策好。”記者在桑彩鮮的帳篷裏看到,政府為他們提供了各種生活必需品,從灶具到電視,從米麵油到簸箕掃帚,從換洗的衣服到擋蚊蟲的門簾,一應俱全。

    感恩的不僅僅是帳篷社區的居民。國慶節的前一天,舟曲縣第三初級中學的學生們用一場文藝演出慶祝國慶節,孩子們用聲情並茂的配樂詩朗誦,回憶了此次抗洪救災中的一個個感人瞬間,用稚嫩的演出和清亮的嗓音表達著內心的感激之情。

    41歲的郭鋒芒在第三初級中學教政治、歷史,他説:“從汶川、玉樹到舟曲,在這些大災難中,從軍隊救援、物資支援到醫療救助,都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如今國家確實強大了。”

    一個富強的國家,是災區最大的依靠。也正因為如此,當國旗在帳篷社區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再一次堅定了人們對新生活的信心。 

 
 
 相關鏈結
· 武警甘肅舟曲救援部隊先進單位和個人受到表彰
· 甘肅派工作組開展舟曲災區基層幹部心理疏導工作
· 舟曲異地就讀學生過中秋:千里同明月 異地像家鄉
· 舟曲災區“兩節”市場供應充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