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只求為亞運出份力
——專訪廣州亞運會火炬傳遞運行中心團隊總導演王若實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記者 公兵 王鏡宇 葉前)居庸關上,古客棧旁,廣州亞運會火種採集儀式在薄薄的霧靄中進行,雲南女孩康辰晨面帶笑容,將火種成功採集。
9日的一幕,不禁令人回憶起20年前的北京亞運會,達娃央宗在念青唐古拉山採集火種,一舉成名。環境變了,亞運精神依舊;主角換了,故事依然多多。
兩手準備
如同北京殘奧會有備用火種一樣,廣州亞運會火種採集也有著完整的應急方案。
廣州亞運會火炬傳遞運行中心團隊總導演王若實説:“我們計劃在上午10點多采火,如果出現問題,根據北京市氣象局提供的幾十年來居庸關一帶10月9號的天氣資料,下午兩點肯定會出太陽。因此如果10點多無法採火,我們就會把時間改到下午兩點。”
9日上午,居庸關雖然有些霧,但並不影響火種的採集。10時23分許,採火使者、22歲的雲南姑娘康辰晨走近專用的太陽能凹面鏡,將採火棒放置在凹面鏡聚焦處,兩分多鐘後,一縷火苗躥起,引燃了採火棒。
“國寶”待遇
火種採集使者康辰晨姣美的笑容、窈窕的身材、採火時從容的神態無疑將給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若實介紹説,9月17日晚,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28位大學生齊聚羊城,爭奪最後的採火使者資格。經過服裝和肢體展示個人風采和現場問答兩個環節,康辰晨等六人成功入圍亞運聖火採集使者人選。
“這些學生是通過全國學聯推薦的,入圍的六人隨後到北京的廣州大廈進行了封閉式集訓。我們請了北京殘奧會採火使者姜馨田的那個團隊給她們培訓。”王若實談及後期更為嚴格的遴選時説,“經過培訓,我們以健康、向上、青春、活力、心理素質、動作質量、形體展示等為標準,從中選出了狀態最穩定的康辰晨。”
“選拔的最終標準就是要展現中國當代青年人、中國大學生的風貌。”王若實笑著説。
如同採火時間有“備份”一樣,採火使者也有“備份”。“如果屆時康辰晨由於身體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採火,我們必須有另外一個人隨時頂上。”王若實透露,來自上海的楊蟬便是這一“備份”。
採火使者的特殊性令這些候選女孩子們受到了特殊照顧。“我們準備得很細,高跟鞋的防滑墊、襪子、保暖的羽絨服、增加熱量的巧克力,可以想到的手段都用上了。照顧她們就像對待‘國寶’一樣。”王若實説。
傳遞“模版”
10月12日,廣州亞運會火炬將開始傳遞。
“兩三個月前,我們做了一個模版發給所有相關的傳遞城市,各城市體育局牽頭成立一個火炬傳遞籌委會。另外,我們在中山演練的時候從每個城市請了幾位負責人,讓他們現場觀摩。然後他們再融合各地人文、歷史、文化等元素,作出各地的火炬傳遞書面方案並反饋到總部,我們再提出修改意見,並最終由他們執行。”王若實説。
如同奧運會的火炬傳遞一樣,亞運會火炬傳遞同樣派出了先遣組。“我們有幾個先遣組,一個先遣組通常會提前三天到達一個城市,跟當地籌委會磨合,確保傳遞萬無一失。”
導演的“煩惱”
雖然做過首屆中國青年文化周、漫博會等眾多活動的導演,但王若實與體育的親密接觸尚屬第一次。
今年7月上旬,王若實接到了亞組委的電話。“當時我正在法國,亞組委官員讓我遞簡歷和相關的一些資料。其實我到今年年底的日程都已經排滿了,但我覺得參與亞運是一個很榮幸的事,很難得的一個機會,畢竟這種規模的洲際運動會很長時間才會碰上一次,我想都沒想就表示很樂意承擔這項工作。”
“儘管採火儀式有點像命題作文,藝術發揮的空間不大,但對我的鍛鍊很大,這種鍛鍊不僅體現在活動的高規格上,而且體現在與各方的協調以及對方案的頻繁修改上。有一個階段我們幾乎是每天一稿。”王若實説。
對於儀式本身,王若實有著嚴格的要求:“要把中國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素養體現出來,包括我們使用的音樂,採火使者的動作設計等等,畢竟這是一個神聖、莊嚴的時刻。”
雖然初次與體育結緣,雖然在整個項目運作過程中很苦很累,但王若實有著自己的收穫:“正如亞運會這種體育賽事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一樣,我們在運作過程中感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支持,這體現了中國人的合力。”
生於哈爾濱,但已在廣州工作多年的王若實早把自己當成了半個廣州人。“只要能為亞運出一份力,不管做什麼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