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到十七屆五中全會:闊步前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  在這個喜獲豐收的金秋十月,我們將迎來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今年是衝刺“十一五”、謀劃“十二五”的承接之年。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到十七屆五中全會的五年間,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銳意進取、戮力同心,國家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展望未來五年,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為標誌,中國共産黨將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整裝待發、啟程遠航,站在歷史的新高度為中國長遠發展繪就新藍圖。

    歷史長河奔涌不息。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交替點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將掀開嶄新一頁。

    關鍵時期·攻堅時期·戰略機遇期——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這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承上啟下、與時俱進的歷史方位所在

    “170米”——10月12日3時,三峽水庫水位突破這個數字,標誌著175米蓄水位進入“5米倒計時”階段。“本月底前,三峽工程將在‘十一五’期間如期完成175米最終水位蓄水,迎來首次‘成人禮’。”國務院三峽辦主任聶衛國説。就在五年前,聶衛國參加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並列席了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見證了“十一五”規劃的誕生過程,對這份規劃有著深厚感情。

    “‘十一五’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為未來五年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聶衛國説。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回首“十一五”,我們經受了嚴峻的挑戰和考驗,也收穫了巨大的成功和喜悅——

    我們奪取了抗擊汶川、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鬥爭的重大勝利,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沉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新的成就。

    一個社會的前行,一個國家的發展,總是在一系列特定的時空方位上顯示出非同尋常的意義——

    人們記得——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為中華民族復興設計了“三步走”戰略,提出“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人們記得——跨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流年似水,歲月如歌。當時間的鐘擺指向“十二五”,我們面臨的任務更加緊迫艱巨。

    從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完成這個目標,目前已經“賽程過半”。“‘中後程’往往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春説,“‘十二五’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後程’,是承上啟下地解決關鍵性問題、作出決定性貢獻的重要時段。‘十二五’規劃重要性由此凸顯。”

    只爭朝夕,時不我待。中國共産黨人清醒地認識到,此時此刻,我們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距黨的十六大確定到2020年使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還剩下10年;距建黨100週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間還剩下11年;距新中國成立100週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不到40年……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任重而道遠。”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洪向華認為,“‘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能不能抓住新機遇、解決新問題、實現新發展,對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力挽狂瀾,中流擊水。中國共産黨人清醒地認識到,此時此刻,我們正處在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發展為國際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我國實體經濟帶來強烈衝擊。“表面上看,國際金融危機是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其實是對我們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經歷過國際金融危機“洗禮”的廣東金方藥業公司董事長劉宗傑深有體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目前,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投資仍然起著主導作用,消費並未充分啟動,擴大外需的挑戰越來越複雜。”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李鵬認為,“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當下最為緊迫的任務。”

    運籌帷幄,乘勢而進。中國共産黨人清醒地認識到,此時此刻,我們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黨的十六大全面分析國內國際發展環境作出的重大判斷。實踐證明,這一判斷充滿遠見卓識。

    看國內,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前兩步目標,正在向第三步目標闊步前進。2006年至2009年我國年均經濟增長率10.7%,高於“十一五”規劃所要求的7.5%。這為我們繼續前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看世界,多極化趨勢增強,全球化深入發展。當代中國前途命運同世界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正如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教授保利諾所説:“只要看看中國佔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就能明白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性,同時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情對中國來説也是重要的。”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面對的最大機遇和挑戰,在國際上主要是“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在國內主要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解決這兩個方面帶來的新課題和新矛盾,是‘十二五’要過好的兩個重要關口。”中央黨校副研究員鄭權認為。

    處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航船繼續劈波斬浪,人們對未來中國發展充滿信心。

    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2010年,“十一五”規劃即將畫上句號。過去極不平凡的五年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示——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四個更加’,深刻總結了‘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經驗,同時也指出了當前我們還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面臨的挑戰,為‘十二五’期間科學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説。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以人為本”作為“十一五”時期科學發展核心內容和根本目標。

    把“人均”概念寫入“十一五”規劃,把“保民生”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點之一,把中央財政分配向民生領域的傾斜力度逐年加大……5年間,保障和改善民生貫穿著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始終。

    馬成義所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生態移民扶貧開發區。這裡曾是荒灘戈壁,如今卻變成了綠洲沃野。移民後的馬成義種植了30畝水澆地,每年收入兩萬多元。他高興地説:“如果還在老家,肯定連解決溫飽都很難,現在雖然住在村裏,但感覺是城裏了。”

    實踐證明,只有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才能正確回答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如何分配這些基本問題,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建設統一起來,把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統一起來,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2010年9月28日,四川省廣元市三堆鎮。隨著一聲巨大爆炸聲,五洲工業公司水泥廠廠房轟然倒地。同一天,另外3家高耗能水泥廠也被爆破或拆除。

    9月底是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後産能的最後期限,類似的場景各地都在發生。過去5年全國小火電機組關停7000萬千瓦,超過英國全國裝機容量。對此,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中國減排動真格”,可謂一語中的。

    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5年間,我們著力改善經濟結構,著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持續保持高速發展。正如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所指出:“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是好中求快的發展、又好又快的發展,是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經濟增長過多依靠外部需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不平衡、不協調,人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不斷加劇……“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上來。”葉篤初説。

    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工作方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既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農業免稅降雨露,富民政策暖民心。”對山東省蒙陰縣桃曲鎮陡山村村民石運好而言,“十一五”是以正式廢止延續2600多年的農業稅開局的。

    過去五年,中央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不斷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於“三農”的支出從2006年的3397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8183億元。

    天津濱海新區、關中—天水經濟區、黃河三角洲、廣西北部灣、皖江城市帶……國家相繼制定和批復多個區域發展規劃和政策性文件,不斷拓展經濟新的“增長極”。

    “‘十一五’期間,西部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表示。

    5年間,實現綠色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人們共識。“搞生態建設給村民找到了掙錢的路,5年的樹1棵能賣幾十塊錢,10年的樹能賣三四百塊錢。”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44歲的農民梁成義説。如今的梁成義有了更多的想法:“今後我還要靠生態建設的成果致富,從‘綠色銀行’裏取錢!”

    實踐證明,只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就能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學發展的著力點和落腳點——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從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建立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全國,從新醫改方案正式出臺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再到保障性住房建設加速推進……

    回首過去5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始終是黨對人民群眾最深情的牽掛。2009年我國財政收入一度困難,但中央財政用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增長31.7%。

    “改革是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的根本措施,其著力點之一就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司副司長連啟華説。

    新的期待·新的航程·再創新輝煌——

    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更加奮發有為地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01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向全黨發出號召。

    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從主要關注數量增長,到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從片面追求GDP,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從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億萬人民真真切切看到了一個個新變化,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一項項好政策,踏踏實實地過上了一天天好日子。

    站在熱火朝天的生産車間內,西藏堆龍德慶縣古榮朗孜糌粑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達瓦次仁感慨地説:“過去的五年,西藏特色農業的産業化進程大大加快,為我們農牧民發家致富帶來了很多很好的機會。”

    2004年,達瓦次仁和扎西加央兄弟倆在一番市場闖蕩後,成立了古榮朗孜糌粑有限責任公司。如今,“古榮糌粑”已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達瓦次仁在城裏買了房和車,實現了從農民到商人的轉變。

    “始終把握世情、國情、民情、黨情,始終使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及時反映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在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李景田看來,中國共産黨以實際行動把“執政為民”執政理念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

    這5年,中國共産黨經歷了一次次艱巨的考驗和挑戰。人們看到,儘管肩負的任務異常繁重,面對的考驗嚴峻複雜,但黨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時刻做到居安思危,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拒腐防變能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

    仰觀目標之遠大,我們滿懷豪情;俯察任務之艱巨,我們尤須清醒。科學把握髮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如今,一份未來5年中國發展的新藍圖,即將在億萬人民面前徐徐展開……

    “從筒子樓到商品房,從求溫飽到奔小康,從更好的財産保護到更好的公共服務,從更完善的生活保障到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認為,今天的老百姓更關心的是要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要生活在“更加公正、更加和諧”的社會中。

    隨著“十二五”的腳步日益臨近,人民群眾對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充滿了更多期待。

    “下一個五年,我要把家鄉打造成國際級的生態旅遊度假勝地,把家鄉的美景展現在更多世人面前。”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藏族農民企業家斯那定珠是當地的“名人”。十餘年來,斯那定珠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家鄉與世隔絕的大峽谷創建成為“香格里拉大峽谷國家公園”,幫助鄉親們告別了封閉貧困的生活。

    “我從小就有搞科技的夢想,現在夢實現了。”重慶金山科技集團董事長王金山説。如今的重慶金山科技集團已憑藉具有完全知識産權的“智慧膠囊內窺鏡”,成為産品遠銷58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型企業。從今年起,王金山又有了一個新夢想:“‘十二五’期間,我們要做産業化集群,研發和轉化更多的産品……”

    不同的發展階段,必然面對和解決不同的時代課題。“十二五”對於加快改革開放的意義非同尋常。

    “這將是擴大居民消費、構建消費大國的關鍵五年,是推進城市化的關鍵五年,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關鍵五年,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五年,也是推廣低碳經濟、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五年……”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當代中國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前邁進,我們黨正處在新的歷史方位。國內國際形勢不斷發展變化、各種矛盾亟待化解、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依存。

    為此,中央提出,全黨同志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髮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過去30多年間,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隨著人民群眾生活的不斷改善,沿海和內陸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數據統計顯示,1978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6,但2009年這一數據攀升至3.33。同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制約日顯突出,從城市到農村,上學難、看病貴等問題還相當普遍。

    面對未來的五年,為了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我們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促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

    2010年——中國“十一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二五”規劃謀劃之年。

    歷史和人民都在期待,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將擘畫更加壯美的中國發展新藍圖,再創中國未來新輝煌。(記者秦傑、李亞傑、車玉明、譚浩、齊中熙、劉錚、張曉松、張琴、艾福梅、尕瑪多吉、張雲龍、伍曉陽)

政治局會議討論擬提請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的文件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召開會議,討論十七屆四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等問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

    會議決定,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

    中共中央政治局聽取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後修改情況的報告。會議認為,這次徵求意見,各地區各部門各有關方面和黨的十七大代表對文件稿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揚了民主,集中了全黨和各方面的智慧。會議決定,根據這次會議討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後將文件稿提請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政治局會議討論擬提請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的文件
·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10月召開十七屆五中全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