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左右著地球未來和人類命運
——十字路口上的世博啟示
新華社上海10月14日電(記者 吳宇 許曉青 李雲路)像許多展館一樣,在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臨近閉幕之際,人們排著長隊走進石油館,除了欣賞精彩,還多了一分留戀:希望這座有“油立方”美稱的展館不要“曇花一現”。
實際上,“油立方”的創造者之一、來自“中國油都”的大慶人,已在籌劃石油館的價值再造。在大慶人看來,讓未來感和美感兼備的石油館回到大慶,不僅可助推大慶這座資源城市産業多元化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可以營造創新的城市氛圍,讓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認為,對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的探索,有形的展館只是起步,不應到此結束。推而廣之,一屆世博會也不應只有6個月的生命力,對城市發展理念的思考和討論應當延續和深化,這樣才能激發出國家發展所需的持久推動力。
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夏駿認為,上海世博會舉辦之時正逢城市人口升至地球總人口一半比例的十字路口,也是歷史上首個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這屆世博會最終開了什麼花、結了什麼果、結的果有多大,需要持續追問下去。
上海世博會的一條重要啟示是:當今世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正越來越明顯和深刻地影響著地球未來、左右著人類命運。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倡導人與城市、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人類才能渡過城市化難關,實現可持續發展。
低碳城市:上海世博會的旗幟
近日,墨西哥外交部長帕特裏夏·埃斯皮諾薩參加完在中國天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會議,來到上海世博園觀摩。她告訴新華社記者,從世博園可以看出,不僅是發達國家,還有以墨中兩國為代表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將綠色環保科技的研發和推廣視為經濟發展的負擔,更沒有無所作為,相反都“跨出了一步”,積極探索傳統發展模式向低碳環保發展模式的過渡之路。
她認為,低碳城市是上海世博會一面鮮明的旗幟,反映出作為組織者的中國正在通過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表明中國有決心和能力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與政治家不同,在身為企業家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全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特黎看來,上海世博會大力倡導低碳城市發展之路,除了説明當今世界人口增長與環境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外,還反映了一個世界趨勢,即許多城市已經或正在經歷從工業化經濟向服務或技術型經濟的轉變,這改變了企業和人群對城市的要求,具有環保意識的房地産開發、公共交通觀念的倡導和確立以及教育、醫療等決定生活質量高低的“軟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而這些因素恰恰是低碳城市的特徵。
“如果不重視低碳城市建設,長遠來看,這座城市就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特黎的結論發人深省。他向世界各地正邁向低碳城市的政府管理者建議,應當在社區範圍內大規模推行環保意識教育,就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改善城市環境的問題,為公眾提供指南;同時加強對企業的培訓和引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碳和污染排放。
上海世博會舉起的低碳旗幟,出現在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世界人口總數一半的十字路口,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近日傳來的一個好消息是,世博會還沒有閉幕,上海就宣佈了一項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舉措:今後5年全面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將全市地鐵運行總里程由目前的400多公里延伸突破至600公里。同時完善路網建設,加快軌道交通網與地面交通網、郊區新城與中心城市、市區交通與市外交通的三項銜接。
和諧城市:上海世博會的追求
迄今為止,上海世博會吸引了有史以來數量最多、最具多樣性的參展方,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儼然一個和諧共處的“地球村”。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認為,如此具有凝聚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非常具有時代性,代表著所有國家在應對諸如工業化、氣候變化、人口增長與安全等問題的影響時,各自所面臨的相同挑戰的不同方面。
的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內涵多元而豐富,為全世界搭建起一個展示、交流、合作的舞臺,由於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其自身甚至逐漸演變成為一個流行的句式,在當今國際社會各個語言環境中被人們廣泛使用,成為和諧理念的代名詞。
61歲的繡娘陳桂寶來自江南水鄉周莊。她從小幹農活,13歲開始學繡花。為了幫父母撫養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她只上過半年學。“直至改革開放初期,生活都是很苦的。雖然能吃飯,但沒有現金收入,從來沒買過東西。”在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昆山案例館開幕式上,她對新華社記者説。
現在,隨著城鎮化發展,陳桂寶和老伴入了社保,每個月都可領到“工資”。平時還可在周莊旅遊點上擺個小攤,向旅遊者出售繡花鞋和香包。兩個兒子都在昆山的企業裏上班,並買了房子。陳桂寶説,現在的日子和諧舒心,正是她期望的。
上海世博會半年會期裏舉行的六場主題論壇以及高峰論壇,是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的多側面演繹和系統總結,也是對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熱點問題的聚焦和思考。相繼在長三角地區6個城市舉行的6場主題論壇,議題分別為“信息化與城市發展”、“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科技創新與城市未來”、“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經濟轉型與城鄉互動”以及“和諧城市與宜居生活”。即將舉行的高峰論壇,則將“城市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作為議題。這些論壇取得的成果,反過來又推動著全球追求更美好城市的實踐。
今年7月,阿根廷總統克裏斯蒂娜訪問上海世博會時曾表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反映了上海世博會對和諧城市的美好追求,吸引了阿根廷眾多城市。她説:“回國後,我們都會成為上海及世博主題最好的宣傳者。”
創新城市:上海世博會的探索
在城市人口比例越來越高、城市化浪潮快速蔓延的全球化時代,主動探索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上海世博會的歷史定位之一。被稱為“未來城市之窗”的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正是當今城市各種創新成果的薈萃之地。
今年9月,在法國羅納-阿爾卑斯案例館舉辦的交通主題周上,羅阿大區議會第一副主席貝爾娜黛特·拉克萊帶來了一種聲音:即未來城市交通,應在便捷、低碳與自由間尋找平衡。她主張,在出行方面,應當給予相對“弱勢”的群體以優先權,即首先考慮步行者的權利,其次是以自行車、電瓶車、軌道交通為交通工具的居民,最後才應該是擁有私家汽車的人。
這一觀點與當今世界大多數城市以汽車為中心的交通發展觀形成了鮮明對比,也正是羅阿大區的一項實踐。拉克萊認為,如何在便捷、低碳與自由之間尋找城市交通發展的平衡點,發現充滿想像力的解決之道,就需要不斷創新,而上海世博會的許多展館都在這方面開動腦筋。
同樣來自法國,蘇伊士環能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熱拉爾·梅斯特雷結合上海世博會的實踐,為創新城市的發展模式作了以下概括:一是以早期設計為前提,即重視總體規劃;二是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為責任;三是以引入循環經濟為要素;四是以充分利用資源為基礎;五是以創新理念為風氣。他認為,創新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改善。
引人關注的是,一直致力於經濟中心建設的上海,經過世博會洗禮,最近在編制第12個五年規劃過程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都市文化,重點發展媒體業、藝術業、時尚産業、工業設計業、建築與城市設計業等創意産業。
上海市市長韓正認為,文化是城市軟實力的集中體現,是激勵創新的智慧源泉之一。上海要放大世博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效應,推進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營造開放寬容的創新氛圍,努力使上海成為創新、創意持續涌動,創造活力最為活躍的城市之一。
一個半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世博會即將閉幕──事實正在證明,上海世博會不僅是一個國家事件,更不只是一個地方事件,它值得全世界所有參展方回味總結並能夠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