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十一五”期間中國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推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兩個孩子在黑龍江省綏化市東富鄉東升村的玉米堆上玩耍(2008年9月30日攝)。“十一五”以來,全國糧食連年增産,主要農産品供應充足,來自於農業生産的物質技術裝備條件顯著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快速增加。農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績,為我國成功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 董峻、張辛欣)“水渠通了,這心氣也就舒暢了。”這是記者日前在河南許昌市後孫汪村採訪時,村民張鐵根説的一句話。

    後孫汪村地勢低窪,澇漬是這裡農作物生長最大的問題。近幾年,這個情況有了轉變:通過田間設施改造等措施排澇,後孫汪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高産村。

    “老百姓現在種地是越種越有勁!”老張興奮地説。

    後孫汪村是近五年來我國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個縮影。“十一五”以來,中央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框架體系,加大“三農”投入力度,我國農業克服嚴重自然災害影響和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

    “米袋子”充不充實,是農業需要解決的一個最大問題。五年間,全國糧食連年增産,在2007年就提前達到了“十一五”制訂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一萬億斤的目標,中國人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效解決了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

 

    飛機在黑龍江墾區七星農場的稻田上空作業(2009年9月22日攝)。雖然遇到春旱、低溫多雨、再次發生旱情等不利氣象條件,但在採用大機械深松整地、飛機航化作業等一系列先進的農業生産措施後,2009年黑龍江墾區再次獲得糧食作物豐收。新華社發

    “十一五”期間,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糧食和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強領導,強化措施,糧食生産實現連續6年增産。而2007年以來,連續3年全國糧食年産量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更是標誌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邁上了萬億斤新臺階,糧食安全比以往更有保障。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糧食生産持續穩定發展,農業連年豐收,為保證食品供應、穩定物價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城鄉百姓的“菜籃子”,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盛。2009年,全國肉類總産量7642萬噸,水産品總産量5116萬噸,蔬菜總産量61824萬噸,分別比2005年增長10.1%、11.7%和9.5%,滿足了城鄉居民對農産品的多樣化需求。

    主要農産品供應充足,來自於農業生産的物質技術裝備條件顯著改善。2009年,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農機總動力、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8.89億畝、8.75億千瓦、49.1%。同時,科技對農業生産的貢獻越來越大,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1%。

    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大發展,也使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五年間,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先後跨越了4000元、5000元大關,2009年達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增長時期之一。

    這一串串閃光的數字令人驕傲。“十一五”以來,農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績,為我國成功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此巨大的成就,人們不禁要問,基本經驗有哪些?基層幹部們總結出來的一句話最精確到位——“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高科技”。而“政策好”這一點,更是新中國從“以農補工”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歷史性寫照。

 

    在河南省鎮平縣楊營鎮的一塊麥田裏,幾十台聯合收割機正在收打小麥(2008年5月25日攝)。2009年,河南省的糧食總産量達到1078億斤,比上年增産5億斤,實現了連續6年增産,連續4年超“千億”,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新華社發

    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等幾個渠道對“三農”的投入都要高於上年,這被人們稱為“三個高於”。

    隨後幾年中,從“三個高於”到“三個繼續高於”,再到“三個明顯高於”、“三個大幅度增加”和“確保三個優先”,不同的提法,包含一個共同的目的,這就是逐步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強化“三農”這個全局發展的基礎,補上“三農”這個協調發展的“短板”。2009年,中央財政支農資金達7161.4億元,比上年增長20.2%,“三農”投入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越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越要夯實農業基礎。五年來,從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到增加對糧食主産區的投入,從加快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到嚴格保護耕地,從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到堅持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一系列的好政策有效保護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産的積極性,對我國實現糧食連續增産、主要農産品供應充足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耕地、水和勞動力等資源越來越緊缺,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加上受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前,中央持續高度重視農業,穩定農業生産不放鬆。在近年安排的中央擴大內需投資中,國家加大了對農業農村的傾斜力度,安排農村沼氣、優糧工程、標準糧田等農業投資400多億元。農業農村經濟戰勝重重困難,成為國民經濟運行的顯著亮點。

    最讓廣大農民津津樂道的,是“四補貼”政策。“十一五”期間,除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外,農民還得到了農資綜合直補。加上國家穩步提高稻穀、小麥的最低收購價,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了,市場預期穩定了,種糧收益增加了。2009年,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四項達1230.8億元,增長19.4%。

 

    在北京市設施農業領域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大型植物工廠——京鵬植物工廠,工作人員在人工光植物生産車間巡視(2010年8月19日攝)。該植物工廠利用精確環境控制技術和自動化高新技術,可以使蔬菜、花卉等種苗培育實現全過程工廠化生産,同時提高農業現代化育苗水平以及農作物品質與産量。新華社發

    農業科學抗災的成效也非常顯著。“十一五”期間,極端異常天氣多發重發,低溫雨雪冰凍,大範圍持續乾旱,持續低溫天氣,險象環生。應對突出的自然災害,技術更加有效,機制更加健全,已成為促進糧食和農業穩定發展的寶貴經驗。

 
 
 相關鏈結
· 輝煌十一五:為了碧水藍天——生態環保五年間
· “十一五”期間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 圖表:“十一五”期間我國住房保障駛向“快車道”
· 北京市“十一五”期間人均綠地面積增至15平方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