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美國中期選舉定於11月2日舉行。美國輿論普遍預計,此次選舉有可能使美國的政治版圖出現新的變化,並有可能對美國今後一段時間的政策産生影響。分析人士認為,在美國中期選舉中,中國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討論話題,但選舉對中美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大格局不會造成重大影響。
中國成為選舉話題
在中美關係之間,美國國會扮演著令人關注的角色。本次國會中期選舉中,經濟是首要議題,例如就業、赤字等。這些議題又多數可以與中國牽連在一起。
跟蹤美國會中期選舉可以發現,涉及中國的問題儘管不是主要議題,但卻是兩黨議員競選時經常提及的一個話題。而每當提及中國話題,牽涉的內容無外乎人民幣匯率“低估”、中國“搶走”美國的就業崗位等。
美國一些輿論認為,中國話題不過是美國政客鬥爭的一個“替罪羊”。《今日美國報》和蓋洛普民調機構1日聯合發表的民調結果顯示,大約40%的美國選民認可奧巴馬的工作表現,而對國會工作表現的認可程度只有17%。選舉連任壓力使得議員們通常要選擇批評性的議題,以便轉移視線,籠絡選民。
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史劍道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美國議員對中國匯率問題提出指責是由於國會推動美國經濟的行動沒有成功。為避免成為選民發泄不滿的對象而在選舉中失利,許多議員選擇去責備人民幣匯率,以推卸責任和轉嫁矛盾。
美國前商務部副部長羅伯特·夏皮羅也持相同看法。他對記者説,在美國,將金融危機的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很多人都願意使用的辦法。10年或15年前,被責難的對像是日本,現在則是中國。
美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主席斯萊恩對新華社記者説,媒體對美國政客談論中國話題的內容存在誤讀。他説,美國政客擔憂的是連任,他們拿中國説事,反對的是自己在國會的政治對手以及美國政府,而不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
難礙對華關係大局
當前,中美經貿關係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相互依存、摩擦不斷”。近年來,尤其是2010年,中美雙邊經貿關係日益呈現出多邊化的特點。中美之間的許多經濟議題已經超出雙邊範疇,成為全球議題,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匯率問題。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普遍表示,儘管中國話題被美國會議員用作競選的談資,但國會中期選舉並不會動搖兩國的關係。
夏皮羅對記者説,國會中期選舉對中美關係不會産生顯著影響。他説,從克林頓,到小布什,再到奧巴馬,總統的更換都沒有使中美關係發生重大轉變,更不要説國會中期選舉了。他表示,中美關係有其內在軌道,不會受到美國國會的階段性變化而改變方向。
斯萊恩也認為,不管怎樣,美中兩國緊密相連,爭議與摩擦都屬於正常現象,關鍵是雙方要尋找利益契合點。“中美雙方不是零和博弈。”他説。
史劍道認為,中期選舉過後,美國會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討論會有所降溫,但對中美關係的用詞仍然會比較嚴苛。
解決摩擦有賴合作
儘管中美經貿問題摩擦增多,但專家普遍認為中美雙方能夠找到解決方案,合作是必然之選。
美國國際金融協會總裁查爾斯·達雷華認為,近期美國會眾議院通過的針對人民幣匯率的法案對中美經貿關係毫無幫助,需要反思。
夏皮羅認為,解決中美經貿摩擦,雙方需要在貿易和投資方面加強合作。他説,從美國角度講,美國應當儘快恢復本國經濟,推動增長,在本國創造更多就業。
斯萊恩稱,中美之間最大的問題在於大規模的貿易不平衡。美方的巨大貿易逆差會引發很多糟糕的問題。
達雷華認為,解決經濟問題,中美雙方都應當努力“去政治化”。雙方還應更多通過多邊渠道來解決多邊問題。他説,全球經濟多極化深化發展,未來將越來越難以僅通過簡單途徑來解決問題。史劍道認為,美方應儘快削減其財政赤字,這也會減輕中國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應當傾聽中國聲音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錢立偉認為,美國中期選舉對中美關係而言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點。
近來,中美兩國舉行了密集的“非正式”會晤,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胡錦濤主席特別代表、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10月24日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特別代表、財政部長蓋特納在青島機場舉行會談。國務委員戴秉國10月30日在海南省三亞市與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舉行非正式會晤。
對於近期頻繁的中美交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袁鵬説:“這是中美關係發展越來越務實、機制性交流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説明兩國關係變得密切,對中美關係發展有利。”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認為,人民幣匯率壓力是目前中美關係的“最大障礙”。“兩國負責經濟和金融的領導人會面,不僅僅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而且雙方肯定談到了一些實質性的問題。這説明雙方都在努力避免使矛盾尖銳化。”(新華社記者 劉麗娜、蔣旭峰、趙卓昀、邵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