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國共同邁入小康社會
——專訪國家民委主任楊晶
從白山黑水到巍巍崑崙,從彩雲之南到草原塞外……“十一五”期間,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文化日益繁榮、民族關係和諧融洽,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記者日前來到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探究過去5年我國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傾聽楊晶主任講述未來5年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國共同邁入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的責任與信心。國家民委主任楊晶在接受記者採訪(11月10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華春雨、譚浩)從白山黑水到巍巍崑崙,從彩雲之南到草原塞外……“十一五”期間,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文化日益繁榮、民族關係和諧融洽,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
記者日前來到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探究過去5年我國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傾聽楊晶主任講述未來5年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國共同邁入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的責任與信心。
“過去5年,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各族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
“‘十一五’以來,民族地區的國內生産總值、財政收入每年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高於全國平均增速,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談到過去5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國家民委主任楊晶如此開篇。
2009年,民族八省區國內生産總值達到34619億元,年均增長13.1%;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8014元,佔全國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5.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到2009年底,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公路總里程達到88萬公里,鄉鎮通公路比重達到98%,建制村通公路比重達到88%。青藏鐵路、南疆鐵路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運營,新建鐵路里程達到1萬公里以上。
更讓人欣喜的是,民族地區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特色優勢産業進一步壯大。“比如,新疆的棉花産量居全國首位,廣西成為全國最大的蔗糖生産和綜合利用基地,青海是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産基地,雲南是亞洲最大的花卉生産基地……”楊晶説。
而伴隨經濟建設成就的,還有民族地區社會建設的紮實推進、民生改善的顯著成效以及生態建設的力度加大、局部生態的明顯改善。“例如,民族地區‘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8.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所有縣(市、區、旗),民族八省區的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已從2001年的3070多萬人下降到2009年的1450萬人……”在回顧過去5年成就時,楊晶感慨道:過去5年,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各族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為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少數民族人才的成長事關民族地區的發展大計”
從白山黑水到巍巍崑崙,從彩雲之南到草原塞外……“十一五”期間,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文化日益繁榮、民族關係和諧融洽,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記者日前來到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探究過去5年我國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傾聽楊晶主任講述未來5年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國共同邁入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的責任與信心。這是國家民委主任楊晶(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生於內蒙古草原、從基層工廠走出,直至成為自治區政府主席,再到擔任國家民委主任,楊晶深知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而在民族地區大學求學的經歷更讓他對民族地區院校發展成就倍感欣慰。
“過去5年,民族院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不斷提高、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升,民族院校發展得到了社會和時代的檢驗。”楊晶説。翻開過去5年的記錄,我們看到——到2009年,全國民族院校數量增至15所。2010年,民族院校全日制在校生總規模約為24萬人,比2005年增加9萬餘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比例約佔55%;專任教師1.1萬人,比2005年增加2000多人。
“十一五”期間,國家民委還與中科院、教育部聯合在民族院校設立8個重點實驗室。國家民委所屬院校在2006至2009年共獲得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45項,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0項。
楊晶表示,不僅如此,國家各類高校、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還大力開展少數民族幹部人才培訓。例如,中央黨校今年舉辦省部級領導幹部民族工作專題研討班,中央民族幹部學院5年來共培訓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各類幹部人才18000多人次,國家實施的“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每年為民族地區培養5000名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
楊晶特別提到“十一五”期間,國家選派西部和其他民族地區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挂職鍛鍊情況。他表示,“十一五”期間,來自55個少數民族的1600多名幹部在中央國家機關,以及經濟發達地區和部分重要國有骨幹企業挂職。“他們大部分已經成長起來,在各自家鄉建設中發揮了更重要作用。”
人才培養、儲備重要,人才使用、管理同樣重要。楊晶説,5年來,根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各地還紛紛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才管理工作機制、西部地區科技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激勵機制等,使人才素質不斷提高,人才結構不斷優化,已基本形成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機制和環境。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都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談到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楊晶説,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絢麗多彩,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都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
楊晶表示,“十一五”期間,黨和國家進一步加大保護、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少數民族文化得到尊重、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為推進和諧文化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與此同時,楊晶説,當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楊晶提到了著名的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他説,演出中,山峰隱現、水鏡倒影,煙雨點綴、人舞其中,讓自然的鐘靈造化與美麗的民族傳説相結合,醉倒了無數遊客,也讓市場成了弘揚民族文化的絕佳途徑。
楊晶也提到了少數民族的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實施特色民居改造、特色産業發展、特色文化傳承,使原來的窮鄉僻壤變成休閒度假的好去處,讓少數民族群眾成為在家門口致富的明星,讓傳統文化在村寨實體中得到保護和傳承……
楊晶認為,要解決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面臨的困難,一是要廣泛開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宣傳普及活動,使優秀民族文化融入各族群眾日常生活,這是一種最好的保護方式;二是要大力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創新,包括內容創新、形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在創新中增強少數民族文化生機和活力;三是要推動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工作,找到一條適合本地實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發展路子。
“總之,只要我們肯下功夫、肯想辦法、肯做努力,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就一定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楊晶説。
“用兩個詞概括我的感受:任重道遠,充滿信心”
任重道遠,充滿信心——站在兩個五年規劃交替的歷史節點上,楊晶用這兩個詞展望未來。
他説,在黨中央、國務院關心重視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在過去5年被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相繼出臺,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和保證。中央的大力支持,將會轉化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民族地區各族幹部群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將成為實現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但是,這位曾長期在民族地區工作的民委主任也看到了面臨的許多特殊困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任務艱巨而繁重,需要我們全社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改變”。楊晶説。
展望又一個5年,四大理由讓楊晶對民族地區未來發展信心十足——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二是經過“十一五”持續平穩快速發展,民族地區已經站在新的發展平臺;三是隨著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國家和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發展的力度還會更大;四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幹部群眾加快發展的信心更足,積極性更高。
“有這麼好的條件,任何人都不能不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未來五年的發展感到信心十足、精神倍增。”楊晶説,未來5年,我們要全力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國共同邁入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