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回顧“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醫藥衛生事業關係千家萬戶幸福,是一個重大民生問題。
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説,“十一五”期間,我國醫藥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但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矛盾還比較突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
群眾的期盼、社會各界的關注,恰恰是改革的動力
記者:通過5年的努力,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否得到了緩解?
張茅:過去5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群眾關心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特別是去年全面啟動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率的提高,減少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基本藥物制度的建立,減輕了群眾的用藥負擔;城市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加強,方便了群眾看病就醫;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下移到基層,改善了醫療服務,控制了成本費用。
當然,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需要一個過程。群眾的期盼、社會各界的關注,恰恰是改革的動力。我們將繼續完善醫改的具體措施,努力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與經濟的快速增長相比,衛生籌資水平仍然不高,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
記者:群眾反映看病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醫療費的個人支付比例過高。“十二五”期間,這種狀況能否有所改善?
張茅:“十一五”是中央財政投入衛生事業力度最大的時期。2009年與2005年相比,在衛生總費用中,政府衛生支出所佔比重從17.93%增加到27.23%,社會衛生支出比重從29.87%增加到34.57%,個人衛生支出比重從52.21%下降到38.19%。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狀況顯著改善,群眾看病就醫負擔有所減輕,城鄉居民醫療衛生服務滿意度有所提高。
但是,與經濟的快速增長相比,衛生籌資水平仍然不高,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2007年,我國人均衛生總費用為233美元,在世界衛生組織193個成員國中僅排名第120位,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重為4.36%,位居第149位。同時,我國衛生總費用結構不合理,居民自費比例仍然偏高,政府衛生支出仍然偏低。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確定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
加大投入必須與轉換機制相結合,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記者:您認為醫改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僅靠政府加大投入就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嗎?
張茅:醫改啟動以來,各級政府投入年增長30%以上,其中中央財政投入增長40%。隨著各項改革不斷深化,改革的難度和複雜性逐步顯現。當前,部分地區和部分醫改項目進展滯後,地方政府特別是縣級醫改配套資金壓力較大。一些地方對深化醫改的複雜性、艱巨性估計不足,政策執行力不夠強。
財政投入是政府主導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醫改的關鍵支持條件。但加大投入必須與轉換機制相結合,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只有建立確保公平效率的運行機制,才能將投入轉化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好處。
堅持“一個目標”,突出“一個重點”,以改革促發展
記者:“十二五”時期,老百姓的看病就醫感受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張茅: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將堅持“一個目標”(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突出“一個重點”(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重點),核心就是以改革促發展。
到2015年,我國將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使全體居民人人擁有基本醫療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可及性、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民眾滿意度顯著提高,地區間衛生資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狀況差異明顯縮小,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不斷提高群眾健康水平。
醫務人員是醫改的主力軍,而不是改革的對象
記者:近年來,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的“硬體”不斷改善,但“軟體”建設相對薄弱,特別是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後。“十二五”期間有何解決之策?
張茅:人才問題是制約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瓶頸。目前,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利用率為30%左右,與50%—80%的國際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推進全民健康衛生人才保障工程。培養造就一批醫學傑出骨幹人才,給予科研專項經費支持;開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支持培養5萬名住院醫師;加強以全科醫師為重點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多種途徑培訓30萬名全科醫師,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醫務人員是醫改的主力軍,而不是改革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