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潘家華:發達國家率先垂范有利於推動氣候談判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潘家華:發達國家率先垂范有利於推動氣候談判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惠培培)針對國際社會對坎昆會議能否取得實質成果看法不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日前在做客中國電視網《環境》電視欄目時表示,這主要是由於一些發達國家不作為造成的。

    潘家華説,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坎昆會議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目前,氣候談判進程受阻,原因較多,最主要是因為美國沒有作出任何有實際意義的減排承諾。在發達國家中期減排目標問題上,美國始終是一個決定性因素。美國參議員利伯曼今年5月在參議院提出一份氣候變化法案,要在2020年前使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17%。該法案已提出半年多,但在參議院審議中舉步維艱遲遲過不了關。而民主黨在11月舉行的美國中期選舉失利,也使得該法案短期內在國會通過的機會變得更加渺茫。所以,美國的不作為和國內機制的制約使得整個談判進程難以向前推進。

    潘家華指出,多數發達國家沒有率先垂范,也是氣候談判進程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些發達國家不僅沒有制定合理的減排目標,還把責任推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而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由於受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制約,還需要一定排放量的增長來保證發展。顯然,發達國家由此大加指責是沒有道理的。

潘家華:面對坎昆會議要有積極和審慎樂觀的態度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劉袁媛)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在坎昆召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存在的各種分歧,使得各方對坎昆會議的前景都表示不容樂觀。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在做客中國電視網《環境》電視欄目時表示,要懷著積極、審慎樂觀的態度面對坎昆會議。

    潘家華説,之所以積極是因為今年在哥本哈根所形成的共識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他認為在坎昆會議上,會就資金和透明度等問題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

    而之所以謹慎的樂觀,潘家華表示,是因為各國不可能就關鍵問題,特別是減排目標問題達成共識。但相信在坎昆會議上,通過進一步的溝通、對話,會取得實質上的進展。

專家指出:發展中的環境問題要用發展來解決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記者劉袁媛)環境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日前在做客中國電視網《環境》電視欄目時表示,發展經濟肯定會影響環境,而要改善環境,不發展經濟也不可能實現。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環境問題需要通過發展來解決。

    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在談到各國在工業化進程中面臨的環境問題時,潘家華指出,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大家的目標一致,是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最少的能源消耗來完成最大的工業化進展。但發展中國家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面臨更多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要發展,基礎設施投資要增加,能源消費也會增加,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排放也由此成為一種必然。發展中國家由於比較貧窮,保護環境的力量有限,必須將氣候變化問題放在發展中來解決。

    潘家華強調,發展和環境保護是人類進步的兩個方面,其實他們並不對立,因為發展的目的就是要改變、改善環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方式上也應該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來保護環境。而發達國家則應通過改進技術、改變生活方式來實現減排。而且,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過程,應該在環境保護方面先行一步。

在《京都議定書》基礎上穩步推進氣候談判

    新華社墨西哥坎昆12月6日電(新華國際時評)(記者任海軍 劉莉莉)正在坎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進入一個關鍵階段。正如大會主席、墨西哥外長埃斯皮諾薩6日所指出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問題成為大會的難點。

    1997年12月,這份議定書在日本京都“誕生”。它是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精神而制訂的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執行文件。《京都議定書》對發達國家2008年至2012年第一承諾期設置了具體的減排目標,並設立監督懲罰機制。但議定書尚未就2012年至2020年第二承諾期發達國家如何減排作出具體規定,各方期待坎昆會議能達成共識。

    然而,13年後的今天,少數發達國家卻對這份議定書何去何從提出質疑,對正處於重要關頭的氣候變化談判發出一個危險信號。

    《京都議定書》堪稱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里程碑。自1998年3月開放簽字到2009年2月,已有183個國家通過這份議定書,這些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排放量61%以上。可見,議定書代表了國際社會的共同意願,並且具有國際法的效力,其地位不容置疑。

    《京都議定書》也是繼續推進氣候變化談判的起點。無論是“巴厘路線圖”還是《哥本哈根協定》,多年來國際社會從議定書出發推進氣候變化談判,凝聚共識非常艱難,每個成果都彌足珍貴。如果從這一基礎倒退而“另起爐灶”,則無異於前功盡棄,由此産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更可能極大地挫傷氣候變化談判的努力。

    少數發達國家以美國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作為質疑其效力的藉口,這種“向後看”的做法並不可取。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消極態度,是國際社會批評對象,而不應成為效倣對象。

    以新興國家沒有承擔具體減排目標為“擋箭牌”更站不住腳。首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已指明“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其次,新興國家自願減排行動也已作出了巨大貢獻。比如,中國在“十一五”期間排放強度降低了20%左右。坎昆會議各方指出,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有明確目標並採取了切實有效的行動,給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從氣候談判的各項既有成果出發,凝聚最大共識,取得務實而平衡的進展,是國際社會對坎昆會議的最大期望。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京都議定書》是現實的基礎。

    正如歐盟負責氣候事務的委員赫澤高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應該竭盡所能確保我們在已擁有的基礎上繼續建設,而不是花上幾年時間重新建造相同的東西。”印度談判代表維夏爾馬也指出:“我們必須驅散籠罩在《京都議定書》上空的陰雲,因為我們不想看到坎昆會議成果受阻。”

坎昆大會“中國日”講述中國低碳行動

    新華社墨西哥坎昆12月6日電(記者陳瑤 趙焱 劉健)作為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邊會之一,6日舉行的“中國日”活動吸引了多位地方政府代表、企業家以及非政府組織人士參與,集仲介紹、展示了中國的低碳行動。

    “中國日”以“低碳發展:中國在行動”為主題,通過展示中國5個具代表性的低碳省、市、縣紀錄片、發佈《中國清潔革命報告Ⅲ:城市》、舉行城市高端論壇、中國企業與世界知名企業綠色實踐論壇,以及分享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案例,層層解讀中國的低碳發展。

    氣候組織全球執行總裁馬克·坎貝爾説,作為長期致力於促進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非政府組織,氣候組織近年來一直關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令他吃驚的是,中國在節能和清潔能源革命方面做了非常多的積極努力,一些工作是世界其他國家甚至中國的民眾都不了解的。

    多年活躍在國際環保領域的坎貝爾説,由於缺乏了解,目前世界上一些國家和民眾對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所做的努力仍存在一定的誤解,而“中國日”的一系列論壇以及《中國清潔革命報告》很好地展現了中國的低碳行動,幫助世人了解中國在綠色環保方面的貢獻,了解中國的各大城市是如何處理低碳與發展的矛盾、如何進行可持續發展的。

 
 
 相關鏈結
· 坎昆會議迎來“中國日”
· 坎昆會議需要求同存異——訪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
· 中國代表:中方對坎昆會議取得積極成果有信心
· 坎昆氣候大會:中國談判代表呼籲各方加強對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