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工程院發佈《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報告·綜合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 余曉潔)17日中國工程院發佈的《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報告·綜合卷》指出,三峽水庫具有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江漢平原地區最薄弱的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已經從不到“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以上。

    “防洪是三峽工程第一位的任務。三峽工程將從根本上緩解洪水長年來對長江流域國民經濟發展的制約和對人民生命財産的威脅。同時,對武漢市防洪及下游江湖治理也將起到重要作用。”工程院原副院長、項目評估專家組組長沈國舫院士説。

    1998年夏,洪峰來襲白浪滔天。6歲的小江珊緊緊抱著汪洋中的一棵樹,整整9個小時,在極度驚恐中等來了救援的手。那場洪水中,2億多人受災,3000多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達1660多億元,幾乎等同於三峽工程的全部投資。

    今年夏天,長江又遇洪峰,18歲的高三學生江珊並不那麼擔心。她知道,有三峽大壩的護佑。果然,三峽今年最大削減洪峰30000立方米/秒,長江安瀾無恙。

    “已經具備抵禦百年一遇洪水的能力。”《評估》寫道。

    三峽壩址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2309.5米,最高壩高181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佔長江總流域面積的55.6%。

    綜合評估“出爐”:中國工程院院士給三峽工程“亮分”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 余曉潔)中國工程院17日發佈的《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報告·綜合卷》表示,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已基本建成,並作為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開始發揮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的綜合效益。

    《評估》認為,三峽工程在1986年至1989年的論證工作與可行性研究(簡稱“原論證”)時做出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的總結論;推薦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案,經受了實踐檢驗。

    根據《評估》,兩年來專家們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三峽工程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客觀分析。研究認為,三峽不會成為“第二個三門峽”;川渝大旱與暴雨和三峽工程沒有必然聯絡;汶川地震並非三峽水庫蓄水觸發;庫區地質災害是可以控制的;三峽蓄水後,長江中下游河勢總體未發生巨大變化。

    《評估》認為,目前亟待關注的問題有三峽水庫及其支流的水質和庫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三峽庫區的移民安置和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庫區地質災害問題、優化調度及其與干支流各水庫的聯合調度問題等。

    《評估》坦承,“原論證”有個別預測指標貼近度不是很高。如航運專題中的規劃對長江航運迅速發展估計不足;移民專題中對實物指標與環境容量的預測與實際情況也有較大差距。

    “造成上述差別的主要原因,是三峽工程時間跨度大,又處於我國深化改革擴大、擴大開放和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的時期。‘原論證’難以對20年後的某些指標做出準確預測。”工程院原副院長、項目評估專家組組長沈國舫院士説。

    《評估》對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定位、繼續做好移民穩定致富、保護和建設庫區生態環境、進一步發揮三峽工程綜合效益、妥善安排和做好三峽的後續工作、建設長江水資源統一調度系統等問題提出了具體建議。

    目前,除三峽建委批准緩建的升船機之外,三峽工程原設計規定任務已全部完成。

    利用三峽造福百姓,可以説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1919年,孫中山就提出修建三峽大壩的設想。1992年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相關決議,經歷了73年漫長曲折的抉擇過程。

    2008年初,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正式委託中國工程院實施“三峽工程論證及可行性研究結論的階段性評估”。工程院成立了由時任院長徐匡迪為組長的評估領導小組和時任副院長沈國舫為組長的評估專家組。相關領域的37位院士和近300位專家參加了地質與地震、水文與防洪、泥沙、生態與環境、移民等10個課題的評估工作。

    三峽庫區移民安居致富任重道遠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 余曉潔)17日中國工程院首度發佈的《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報告·綜合卷》認為,儘管三峽移民安置工作已經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真正實現移民“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還任重道遠。

    三峽移民搬遷安置從1993年開始,按不同高程段實施。截至2008年6月,三峽庫區175高程以下移民搬遷任務已全部完成,淹沒涉及的12座城市和114座集鎮已完成整體搬遷。累計搬遷移民逾120萬人。

    外遷到四川、江蘇、上海等12個省份的20萬移民已基本融入了當地生活。

    “我們在移民村調研發現,移民人均住房面積與遷入地居民相當,移民生産用地等於或高於安置所在地的人均水平。88%和89%的移民安裝了有線電視和電話。”工程院原副院長、項目評估專家組組長沈國舫院士説。

    統計顯示,移民生産水平正逐步恢復。2007年湖北省庫區農村移民人均純收入3303元,較1992年提高2772元;2007年重慶市庫區農民移民人均純收入3782元,是1997年人均純收入1357元的近3倍。

    同時,《評估》指出,縣內安置農村移民存在實際問題。部分後靠農村移民耕地資源嚴重不足,生産生活困難。後靠移民人均耕(園)地面積為0.74畝,比搬遷前減少38%,耕地質量也比較差。

    另一方面,進(集)鎮安置的農村移民人均純收入2835元,較2000年人均純收入增長30.5%,增幅低於同期湖北省、重慶市平均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

    《評估》建議,進一步改善農村移民的生産條件;財政資金要向庫區和移民傾斜;三峽總公司應研究對移民的長效幫扶機制,使移民共享三峽工程的巨大經濟利益。

    專家呼籲:嚴格控制三峽地區源頭污染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余曉潔)17日中國工程院發佈的《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報告·綜合卷》認為,受工業、生活、農村面源等排污影響,上游來水氮磷污染較重,對三峽庫區水環境影響較大。三峽庫區污染物排放遠高於環評預測。

    《評估》指出,三峽蓄水前後,庫區幹流水質基本穩定在I、II類水平,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標準物質(COD Mn)、氨氮、石油類等在10年時間沒有明顯變化。大壩建設和運行基本沒有影響長江中下游水質。

    “近10年來,三峽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但發展模式粗放,工業結構性污染突出,行業企業高能耗高污染現象比較普遍。污染治理設施建設與運營滯後是構成三峽地區水環境安全隱患的重要因素。”工程院原副院長、項目評估專家組組長沈國舫説。

    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三峽地區廢水排放量比1998年增加了87.6%;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增加了13.8%。從地區分佈看,上遊區、影響區污染物排放量遠大於庫區,三者化學需氧量排放比例分別為78%、19%和3%。

    《評估》建議,牢牢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機遇,將三峽地區作為特殊水域予以發展、保護,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院士們在《評估》中呼籲,嚴格控制源頭污染。加大淘汰落後産能,改造提升和發展新型低污染企業;産業向工業園區集中,通過循環經濟、清潔生産、污染集中處理,從各個環節削減污染物排放量。

    此外,《評估》認為,人口壓力過大是三峽地區水污染治理的最大瓶頸和難點,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發展規劃時把人口與環境承載力放在優先位置考慮,加強青壯年就業技能培訓,使勞動力有序輸出。

 
 
 相關鏈結
· 長江委表示三峽水庫全面建成後應關注五大新問題
· 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一個月來各項指標基本正常
· 三峽水庫水位衝頂後緩落 各方面監測顯示正常
· 圖表:三峽水庫水位蓄至175米
· 三峽水庫水位漲至175米首達工程設計最高蓄水位
· 重慶四級聯動確保三峽水庫175米試驗性蓄水安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