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務公開全面推開 黨內基層民主建設進一步加強
——2010年全國黨務公開工作情況綜述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 2010年,全國各級黨組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十七屆中央紀委第五次全會和全國黨的基層組織黨務公開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的部署和要求,突出重點,精心組織,積極探索,注重落實,黨務公開特別是基層黨務公開工作呈現出思路清晰、要求明確、工作紮實、效果明顯的良好局面。
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務公開工作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對黨務公開工作高度重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舉措。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正式提出逐步推進黨務公開後,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黨的十七大以及十七大通過的黨章、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都對推進黨務公開作出具體部署。特別是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進黨務公開,創新黨務公開形式,拓寬黨員參與黨內事務渠道,探索和豐富黨員發揮作用的途徑和方式。2010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了黨的基層組織實行黨務公開工作。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為做好黨務公開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確了基本思路,指明了努力方向。
加強黨務公開工作制度化建設
根據中央的指示要求,從2008年開始,中央紀委著手研究起草在黨的基層組織實行黨務公開的指導性文件。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多次修改完善的基礎上,形成了《關於黨的基層組織實行黨務公開的意見》,2010年9月15日以中共中央辦公廳文件印發。《意見》是我們黨在黨務公開方面的第一個規範性文件,集中體現了黨中央關於推進黨務公開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是積極發展黨內民主、保障黨員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的重要成果,也是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推進黨務公開實踐經驗的結晶。12月14日,召開全國黨的基層組織黨務公開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貫徹落實《意見》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要求,緊密結合實際,在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相繼出臺了一批制度規定,推動黨務公開工作深入開展。截至目前,有9個省(區、市)黨委制定了推進黨務公開工作的具體實施意見,許多市(地、州、盟)、縣(市、區、旗)制定了黨務公開的實施細則,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有力推進了黨務公開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建設。
建立健全黨務公開工作機制
為加強對黨務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經中央同意,成立了由中央紀委牽頭,中央辦公廳、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直屬機關工委和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等單位領導同志參加的中央黨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2010年5月,中央黨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對2009年全國黨務公開工作進行總結,制定了《2010年黨務公開工作方案》,明確了黨務公開自下而上、由點到面,先從黨的基層組織實行,總結經驗,成熟後再逐步向黨的地方組織推開的基本思路。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的部署,把黨務公開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截至目前,16個省(區、市)黨委建立了由黨委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任組長、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黨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辦事機構,統一組織、協調和指導黨務公開工作。一些市(地、州、盟)、縣(市、區、旗)也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制,把任務細化分解到具體崗位和人員,明確工作要求,強化責任落實。為總結經驗、探索規律,中央黨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先後選擇不同領域、不同類型、工作基礎較好的71個單位作為工作聯絡點。各地區各部門也在市(地、州、盟)、縣(市、區、旗)、鄉(鎮)、村(社區)以及企業、機關、學校等黨組織中建立了一批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工作聯絡點。
深化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工作
為加強對縣委特別是縣委書記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2009年3月,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選取河北省成安縣、江蘇省睢寧縣、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等3個縣(區)開展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並於2010年7月如期完成試點任務,取得了較好效果。在認真總結試點單位工作實踐的基礎上,2010年11月9日,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印發了《關於開展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工作的意見》,對各省(區、市)開展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試點工作進行部署。各省(區、市)黨委高度重視試點工作,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任務。各省(區、市)紀委、黨委組織部認真研究,精心部署,加強指導。各試點單位結合實際,制定方案,突出重點,積極探索,為穩步推進縣委權力公開透明運行積累經驗。開展這項工作,對於規範縣委權力行使、強化權力監督、在縣一級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總的來看,今年黨務公開工作進展順利、發展健康。截至目前,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部分中央國家機關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黨務公開工作。其中,7個省(區、市)的市(地、州、盟)、縣(市、區、旗)全部開展黨務公開工作,16個省(區、市)的鎮、村實行黨務公開覆蓋面達80%以上,黨內基層民主建設進一步加強,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了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