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2月25日電(記者呂福明)當擁有3.2萬公里海岸線的中國,開始將目光轉向廣闊的藍色海洋,堅定信心實施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時,一個“耕海牧魚”的時代已經來臨。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藍色家園,科學開發海洋資源,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主任費雲良説,長期以來,人們對海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藍色國土意識缺失。如大家都知道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卻很少提及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60%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100公里以內的地區,中國約有5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區。中國已查明的海洋石油資源儲量246億噸,佔全國總量的23%,天然氣資源16億立方米,佔全國儲量的39%。其中,僅山東省龍口海底煤炭資源就已探明9億多噸,萊州海底黃金儲量達100多噸。
目前,中國海洋經濟總量佔GDP的比重達到9.53%,吸納3200多萬人就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山東省就率先在全國提出建設“海上山東”的發展戰略。山東去年海洋經濟總量達6040億元,佔全國的18.9%,居全國第二位。山東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工程建築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增加值均居全國首位,是全國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
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宏此前在青島表示,中央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發展海洋經濟的“百字方針”,明確了未來5年海洋事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對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標誌著中國海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今年4月中旬,國務院批准同意在廣東、山東、浙江開展海洋經濟發展試點。7月9日,國家發改委和海洋局在青島召開了試點工作啟動會議,從此吹響向海洋進軍的號角。
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海岸線約佔全國的1/6,近海海域近16萬平方公里,跨越渤海與黃海。向海洋要資源,大力發展藍色經濟,被視為山東省未來經濟的增長點,有關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規劃建設正在積極進行當中。
在山東近海區域,傳統的漁業生産方式已不可持續。當地近年來開始大量投放人工魚礁,為海洋魚類提供接近天然的生存繁殖空間。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巡視員王詩成介紹,建設人工“海洋牧場”,將是海洋資源利用的一場重大産業革命。
所謂“海洋牧場”,是指在某一海域內,通過建設大型人工孵化廠,大規模投放人工魚礁及先進的魚群控制技術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建設海上放養魚蝦貝類的大型人工漁場。這種方式,就像人們在陸地上放牧牛羊一樣。
山東提出,未來10年,使有條件的半島沿岸20%的海床敷設人工魚礁,近海漁場全面實行人工放流增殖,增殖品種擴大到30個以上,深水特大型抗風浪網箱發展到5000個以上。到2020年,山東半島“海洋牧場”産業及海洋生物産業增加值突破5000億元,建成國內最大的現代化“海洋牧場”。
除了傳統領域的“耕海牧魚”外,中國在海洋生物産業等高端産業領域也取得突破。近日,青島一家生物醫藥公司的崔海棟博士向記者展示了海洋生物制藥的神奇魅力。
從螃蟹腿上提取甲殼素研製成的一種名叫“殼聚糖基愈創貼”醫用布條,具有迅速止血、黏合刀口的功效,而且還可以被人體吸收,免去了手術縫拆線的痛苦。這種源自蟹腿的藥用材料,還可以被製成人造角膜和人造血管。在青島,一個新興的生物産業園區正在迅速崛起。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副巡視員沈敘健介紹,目前,中國海洋經濟基本形成由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海水利用、海洋船舶、海洋工程建築等海洋産業群,海洋生産總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接近10%,海洋經濟區域佈局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