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雷敏)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是大力改善農産品流通,努力保持農産品價格合理水平。分析人士指出,完善農産品流通網絡,尤其是打通農産品流通的“最後一公里”,是穩定農産品價格水平的治本之措。
近期,國務院和各地政府、各有關部門採取一攬子措施後,高企的蔬菜價格已經出現回落。據商務部監測,11月初至12月中旬,全國大中城市蔬菜批發價格連續5周下降,累計降幅達17.4%。
“但是,菜價上漲背後存在著深刻的體制性、政策性原因,必須採取標本兼治的辦法予以解決。否則,很可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隨時會出現價格反彈。”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理事長、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説。
“就如同高燒的病人,服下速效藥迅速降溫了。但癥結性因素仍然存在。”中南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饒育蕾分析,從多省區市加強價格調控的情況看,百姓最關注的農産品價格“推手”還未根本削弱,具體手段仍待繼續加強。
有關專家指出,批發市場、集貿市場收取高額攤位費,重要原因是政府對於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
目前,中國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90%左右都要通過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這些市場基本上由企業投資並經營,為了收回投資並獲得利潤,只能採取收取高額進場費、攤位費、交易費等辦法,這是導致菜價上漲的重要原因。
反觀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發達國家,都把城市農産品批發市場作為公益性的流通基礎設施,全部或大部由政府投資建設,然後通過招標或指定企事業單位,不以盈利為目的,低收費保本經營。
此外,黃海還指出,零售菜價高出批發價1倍左右,重要原因是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民在城市生活要付出高額成本。
目前在大城市集貿市場賣菜的攤販,基本上全部是進城農民,小城市中有少量下崗職工也在賣菜。主要原因是賣菜非常艱苦,城市人很難適應。
這些農民攤販除了要繳納進場費、攤位費,在城市租房、吃飯、看病都要花錢,特別是子女上學的借讀、贊助費用還要大大高於城市居民。即使零售菜價翻了一番,他們也沒有掙到什麼錢,仍然是城市中最低收入的群體。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繼續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費項目,降低過高收費標準。進一步規範和降低集貿市場攤位費和超市進場費,切實降低農産品流通成本。
除了流通不暢、政府投入不足推高菜價外,今年以來,綠豆、生薑、大蒜漲聲四起,氾濫的流動性也成為農産品價格上漲的幕後“推手”。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明年要強化農産品市場監管,規範糧棉油糖等主要農産品收購秩序,嚴厲查處發佈虛假信息、惡意炒作、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運用多種調控手段,努力穩定農産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