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月11日電(記者 葉健)“納入國家考核的5個重點城市全部摘掉了環境空氣污染‘黑帽子’,在全國113個被列入重點考核的城市中,倒數22名內已沒有山西省的城市。”在11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山西省環保廳新聞發言人劉大山表示。
而隨著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山西,這個我國最大的産煤省份摘下了“污染之都”的黑帽子。
2010年,山西省11個省轄市有10個達到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空氣優良率達到95.1%。與5年前相比,11個省轄市平均空氣綜合污染指數下降六成有餘,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近五成,二氧化硫年均濃度下降七成有餘。
“水環境質量也明顯改善。”劉大山説,過去5年,山西省地表水重污染斷面比例、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等指標均大幅下降,其中作為山西省的母親河,汾河水環境質量一度嚴重惡化,污水橫流。一個可喜的變化是,2010年汾河上游水質20年來首次達到一類水質標準。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山西省的生態環境一度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遭到嚴重破壞,帶來了空氣質量惡化、河流斷流等一系列嚴重後果,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在2000年前後達到頂峰。此時,山西省會太原、産煤大市臨汾一度被認為是中國乃至世界污染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進入新世紀以來,山西省開始了艱苦的治污歷程。尤其是近年來,山西省採取了實施“區域限批、藍天碧水工程、植樹造林恢復生態”等一系列措施,對空氣污染、水污染進行了全面的治理。為根治污染,山西省將改善環境視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提出為此不惜犧牲經濟發展速度。
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山西省的城市、礦區等污染重災區的環境明顯好轉。許多斷流多年的河流重新開始流淌、空氣正在日漸清潔。太原、臨汾也已退出了中國污染最嚴重城市的行列。
然而,山西省的環境保護仍任重道遠。“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劉大山説,目前山西環保仍面臨很大壓力:一是太原等城市的冬季採暖期大氣污染問題嚴重,地表水質重度污染斷面比例偏高;二是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數大;三是污染減排的空間日趨減少,新增排污量持續增加;四是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勢頭加劇。
劉大山表示,今後幾年,山西省將堅持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的原則,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突出重點的辦法展開環境污染治理,重點解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中與民生相關的環境問題,維護公眾的環境和健康權益,為公眾營造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