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夕照青山松不老—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師昌緒印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夕照青山松不老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師昌緒院士印象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 吳晶晶)人們都説他是個用“特殊材料”製成的老人——

    他一輩子和各種各樣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溫合金、合金鋼等領域為中國創造了多項第一。

    他年逾九旬,仍活躍在科研前沿領域,半個多世紀來始終為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不停奔忙。

    他就是我國著名材料學家、兩院院士師昌緒。1月14日,91歲高齡的師老登上了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領獎臺。

    好管“閒事”的老人

    師老説自己是個“閒不住的老人”。

    在一般人的印象裏,90多歲的老人早該在家裏頤養天年。可要見師老,卻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辦公樓裏——這是師老每天工作的地方。

    “我現在每天8點準時出門,9點到辦公室,接待來訪、寫文章、看資料,下午3點左右回家,中午也不休息。”穿著深藍色唐裝的師老精神矍鑠,儘管聽力不太好,但説話中氣十足。

    師老有一本“效率手冊”,上面記錄著他每天的工作安排。翻開手冊可以看到——

    2009年,在北京接待來訪202批次,在京開會56次,出京開會13次,包括瀋陽、天津、成都、威海、上海、深圳、廣州等,還做了3次特邀報告;

    2010年,出差10次,南到廣州,北至滿洲裏,在京主持大小會議幾十個,其餘時間幾乎每天都到辦公室工作……

    “其實我有冠心病、肺栓塞、高血壓,還經常容易感冒,可老在家呆著我反倒苦惱,工作起來生活就充實了。”師老説,“一般人60歲退休,我已經多幹了30年,也算對得起國家。”

    當被問到為什麼耄耋之年仍然這麼忙碌,師老笑著説:“因為我平生最好管‘閒事’。”

    師老好管“閒事”,對此,與他共事20多年的國家自然基金委原工程與材料學部常務副主任李克健深有感觸。

    2000年的一天,師昌緒突然找到李克健,詢問有關碳纖維的事情。碳纖維是航空、航天的關鍵材料,其他國家既不出口、也不轉讓技術。

    “當時國內沒人管這件事,師老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他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二話不説把這當成了自己的事。”李克健回憶説。

    後來,師昌緒主持召開了關於碳纖維發展的研討會,並親自上書黨中央推動將此列為國家863專項。10年來他一直跟蹤我國碳纖維的研發、生産與應用,強調要“自主創新”、“降低成本”。

    “師先生很有眼光,管的都是國家最需要的‘閒事’。什麼事情重要,關鍵環節在哪,他都能敏銳地看到,並且敢説敢做,不怕承擔責任。”李克健説。

    別人眼中的難事、煩事,師昌緒總是勇於挑擔子。上世紀80年代,他把國內27個和材料相關的學會團結在一起,成立了中國材料聯合會。

    “這需要多少號召力、勇氣和細緻繁瑣的工作啊!”多年的老友李恒德院士曾感嘆,“這件事虧得有他,我很難想到還有別人能辦成。”

    而説起自己管的這些“閒事”,師老哈哈一笑:“沒辦法,因為我這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心太軟’。”

    在整個材料界乃至科技界,師老都可謂德高望重,但他特別“低調”。記者在報道中稱他為“中國材料之父”,他堅持把這句話刪去。説起剛剛獲得的國家最高科技獎,他連連擺手:“這個獎不是給我一個人的,是給整個材料科學界的。”

    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師老一輩子最看重的就是“國家”。

    他總是説:“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作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

    上世紀50年代,師昌緒在美國留學。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當局明令禁止師昌緒等35名中國留學生回國。

    為爭取美國開放禁令,師昌緒帶頭多方聯絡,聯合其他學生集體寫信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要求撤掉禁令,同時印刷200多封信投遞給美國報界、議員和民眾團體。當時的《波士頓環球報》以通欄大標題報道“在美的中國學生要求回國”,並刊登了師昌緒等3名中國留學生的照片。

    1955年春,美國被迫同意部分中國留學生回國,其中就有師昌緒。他的導師柯恩想挽留他,提出如果是因為職務低,掙錢少,他可以幫忙。師昌緒拒絕説:“我是中國人,中國需要我!”

    回到祖國的師昌緒被分配到了瀋陽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工作。當時,高溫合金是航空、航天與原子能工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他從中國既缺鎳無鉻,又受到資本主義國家封鎖的實際出發,提出大力發展鐵基高溫合金的戰略方針,研製出我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

    1960年正是國家經濟苦難時期。為了高溫合金的推廣與生産,不論條件多艱苦,師昌緒總是身先士卒,在第一線解決各種各樣的技術難題。他幾乎走遍全國的特殊鋼廠和航空發動機廠,幫助解決生産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材料醫生”。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研製出鑄造空心渦輪葉片,大幅度地提高了航空發動機的性能。我國也有人也提出要搞鑄造空心渦輪葉片,但很多人認為這種技術受到美國嚴格封鎖,中國想要做出來是異想天開,不可能完成。

    “當時別説沒見過空心渦輪葉片,我就連聽都沒聽説過。”師老回憶説,“但既然美國人做出來了,我想中國人一定也能做出來。”

    1964年,他接受了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所有的資料只有別人畫給他的一張空心渦輪葉片的外觀草圖。

    師昌緒組織起100余人的攻關隊伍,與大家一道日夜奮鬥在金屬所簡陋的精密鑄造實驗室。在他的帶領下,我國的科研人員僅用一年時間就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在實驗室中做出了比美國難度更大的9孔鑄造鎳基高溫合金空心渦輪葉片,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性能上了一個新臺階。

    “我國是世界上第二個採用這種葉片的國家,當時的英國和蘇聯都還沒有。這種葉片裝備了我國上個世紀60至90年代生産的大部分先進發動機。多年來從未因為該葉片的問題出過任何事故。”當時和師老一起工作的中科院金屬所原所長李依依院士説。

    “從國家需要出發”的戰略科學家

    正是因為長期對國家科技發展的關心和思考,使師昌緒成為一位高瞻遠矚的戰略科學家,不斷推動著我國材料科學乃至整個科學事業的發展。

    1984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師昌緒調到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工作。他敏銳地感到來自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組織學部委員們對我國鋼鐵、能源、通信、計算機、集成電路的發展以及科技人員的培養等重大戰略問題進行諮詢,並提出科技和經濟不能“兩張皮”。

    1982年,他與3位科學家一起最早提出成立中國工程科學院的建議。1992年,他又再次同幾位科學家聯名上書中央,闡明成立中國工程院的必要性和急迫性。1994年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師昌緒當選為首批院士和首屆副院長,並兩次主持了關係工程院長遠發展的學部調整調研。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任副主任時,他就我國基金制的發展提出很多具有創見的建議。他主持編寫了《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為我國基礎研究的資助指明了方向。1997年,我國啟動重大基礎研究規劃的立項工作,開始只有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與生命科學等5個領域。在師昌緒等科學家的積極建議下,材料被列為重點支持領域之一,推動我國材料科學研究駛入了快車道……

    師昌緒以高瞻遠矚的視角、淵博的學識和高度的責任心,準確把握和引領了中國材料科技和整個科技事業的發展。

    而對於“戰略科學家”的評價,他謙遜地説:“我做這些都是從國家的需要出發,基於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預測的能力。做這些事情不能光倡導一下,要負責到底。”

    “活一天就要為國家做一天事”

    師老曾評價自己“智慧平平,絕非一個聰明人”。

    總結自己近一個世紀的人生,他認為,“人的一生要有所作為,智慧、體魄是基礎,勤奮、進取是動力,素質、品德是保證,環境、機遇是條件。”

    在很多人眼裏,身為大科學家的師老身上總有一種很強的親和力。

    “他走到了哪都有一種吸引力,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他非常尊重別人,哪怕只是一個工人或者實驗員。”國家自然基金委原秘書長袁海波説。

    “和師先生在一起工作總是很愉快,不管誰有什麼想法他都很支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李依依院士説。

    “遲暮夕陽餘熱暖,情真意切育英才。”這是師老與老伴郭蘊宜合寫的長詩《尋夢》中的兩句。幾十年來,他不遺餘力培養人才,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堅隊伍,他的學生中大多已經成為我國材料科技事業的中堅力量。為了讓年輕人在國際上早露頭角,許多國際會議邀請他做主題報告,他都把機會讓給了年輕人。

    屬於樂天派的師老自認為是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人,只要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有利,便努力為之。

    年過九旬,師老除了工作幾乎沒有其他愛好。“回家也就是看看新聞,關心一下國家大事。”

    師老説自己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國家加快推進體制改革。“現在學術界比較急躁,這樣不利於培養創新人才。”

    而對於自己,他想了一會兒,笑著説:“得過且過,得活且活,但是活一天就要為國家做一天事。”

 
 
 相關鏈結
·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
· 胡錦濤向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頒獎
· 溫家寶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講話
· 2000——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 國務院關於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