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 每逢佳節倍思親,心繫災區總關情。年關將至,曾經受災的同胞如今生活是否好些了,過節準備得怎麼樣了,新年有哪些打算和期盼……這些問題,深深地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
汶川、玉樹、舟曲……連日來,新華社記者頂風踏雪,深入重災區的最基層,體察群眾生産生活,了解群眾所需所盼。一個個見聞,一段段故事,組成了災區新春的民生圖景。
居有定所 天寒屋暖
凜冽的寒風,掠過靜寂的青海高原。皚皚的白雪,裹著震後的玉樹大地。
60歲的扎西永措,是結古鎮扎西大同村的村民。地震中,她左手骨折,母親遇難。傷癒的扎西永措和未出嫁的小女兒,如今住在村南的集中安置小區的帳篷裏。
帳篷前,擺放著三堆劈好的木塊和8袋煤塊。掀開簾子,一股熱氣撲面而來……隨同記者的玉樹縣工作人員專門拿溫度計測了測——21攝氏度。
“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公家給的。”談到震後的生活,扎西永措介紹説。記者在結古鎮其他安置點也看到,受災群眾的棉帳篷中基本配齊了烤箱,床上有棉被、棉褥,還有電熱毯,煤和牛糞等燃料足備。
翠峰山下,白龍江畔,在特大泥石流災害中遭受重創的甘肅舟曲縣城,災害中失去了8位親人的56歲老人李吳玉,同侄子一起被安置在一套80平方米的兩居室裏。
“這個冬天不用發愁了。”李吳玉説,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政府都替受災群眾想到了,一個人的節日雖然難熬,但是很安全、很溫暖。
進入冬季後,舟曲縣政府將原先集中安置在縣城外的143戶、470名受災群眾,全部轉移到縣城內的兩棟廉租樓房內居住,每家每戶還配備了全新的火爐、灶具等生活用具,確保大家安全越冬。
2010年末,持續的低溫天氣侵襲著巴蜀大地。汽車一路前行,兩旁高山上厚厚的積雪更在提醒著:冷!冷!冷!
在四川什邡市鎣華鎮瓦窯村,記者走進65歲村民侯遠福的新家,他正在客廳裏和另外幾名老人烤著電爐聊著天。“從上個月中旬就開始下雪,都下了一個多月了。不過,家裏面還是要暖和得多。”侯遠福説。
在北川,去年還是一片繁忙的大工地;今年春節,3000多戶群眾已告別板房,搬進了新居。在德陽市,仍住在活動板房的群眾、農村散居五保戶、農村特殊困難戶,也都做好了“防雨、防風、防寒、防潮、防凍、防火”等措施……
採備年貨 喜迎佳節
按照藏族的習慣,遭受創傷的玉樹春節期間不舉辦喜慶活動。看不到彩旗、燈籠,聽不到鞭炮聲,似乎少了點年味。不過,結古鎮內各類商店、超市鱗次櫛比,蔬菜、水果新鮮齊全,各種生活用品也基本俱全,市場購銷兩旺、一片生氣。
地震以後,李忠一直在勝利路的應急市場開水果店。記者看到,他的店裏有蘋果、香蕉、橘子,也有柚子、火龍果、西瓜……李忠告訴記者,這幾天快過年了,來買年貨的人特別多,他自己今年也不準備過年回家了。
“今年雖然不過年,但和親朋好友還是要串串門、吃個團圓飯。政府給我們發了不少補助,想吃啥,在結古都能買到。”受災群眾巴才仁説。
甘肅舟曲則是一番不同的景象:紅燈籠、中國結等喜慶元素裝扮著初雪後的街道,農貿市場、超市內人潮涌動……節日的喜慶漸漸驅散了曾經的悲傷。
韓宏彬,舟曲縣宏源連鎖超市創辦人。隨著春節的臨近,他又像往年一樣忙著進貨、配貨、調劑商品,奔波在8個恢復營業的連鎖超市和3個在建的連鎖店、1個配送中心之間。
在舟曲縣月圓村,指著墻角堆起的方便食品和礦泉水,在災難中失去了9位親人的村支書何新朝説:“你們看,現在吃穿都不缺,村民們不用為過冬發愁了。今年春節,我們的心踏實了!”
一塊塊臘肉、一根根香腸、一隻只板鴨……漫步在汶川地震災區,家家戶戶屋檐上挂著的那些年貨,讓記者深深感受到了別具一格的四川年味。
記者來到73歲的什邡市鎣華鎮瓦窯村村民劉國禮家中時,一家6口人正圍坐在一起吃著飯,品著家釀的米酒。“前幾天,兒媳婦到鎮上買了香腸、臘肉,還有糖果、瓜子,年貨應有盡有了。過年嘛,吃得還是要好一點。”劉國禮樂呵呵地説。
情牽百姓 愛暖民心
災區的冬天是寒冷的,災區群眾的心裏是溫暖的。
記者從玉樹藏族自治州政府了解到,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1.38萬噸糧食、250噸食用油、41518頂過冬帳篷已全部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同時,受災群眾領到了生活、取暖、爐具等各類補助金4.65億元,人均2000多元。
“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受災群眾今年過年有肉吃、有水果、乾果吃,吃的、住的、穿的都不愁。”玉樹縣常務副縣長高波介紹説。
在舟曲,為保證受災群眾安全越冬,當地政府在冬季來臨之前將統一採購的10700套保暖內衣、3000件羽絨服、6180件棉衣、4000噸燃煤、4000套煤爐,連同中華慈善總會捐贈的保暖物品和甘肅省民政廳調運的棉衣、棉被發放給了受災群眾。
與此同時,縣政府對春節期間群眾的文化生活也作了部署安排,為全縣的210個村各安排活動經費500元,確保群眾度過一個歡樂、祥和、文明的春節。
記者在四川地震災區走訪時也發現,各災區黨委政府正在積極行動,採取各種措施保障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在廣元市,市民政局等部門組成了28個檢查小組,深入全市75個重災鄉鎮進行檢查。目前,該市已儲備棉被2萬多床、棉衣褲4700多件、協議儲備糧食1900多噸,已發放棉被7200多床、棉衣褲5900多件。
76歲老人陳世如是一名困難黨員,他給記者細細點了一筆賬:身上的棉襖是台灣慈濟基金去年12月底送的;家裏的大米是鎮政府發的;70歲以上老人,鎮裏還發了100元慰問金;黨組織也送來了一些糧油等春節慰問品……
“如今,政府給我們老百姓考慮得太多了,逢年過節都要給我們送慰問品,讓我們這些老人真的感到了黨和國家的溫暖。”陳世如説。
人心思進 謀求發展
新年新氣象,新年新企盼。經過半年多的重建,新玉樹正從樁基和規劃中顯現雛形。孕育希望的重建,也讓許多玉樹人對未來有了新打算。
雖然和家人目前還住在安置過渡小區,但35歲的尼瑪多傑對今年住進新房充滿信心。“住進了新房就開始了新生活,希望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幫我們打開一條致富的路,在新的一年多掙錢,過上更好的生活。”尼瑪多傑説。
27歲的文德對新生活的期盼顯得更迫切。地震後,他們一家從隆寶鎮搬到了結古鎮。“現在結古變成了大工地,這也給了我們年輕人一個機會。今年,我希望能抓住重建工程學點有用的手藝,以後能靠學到的本事吃飯。”文德説。
在甘肅舟曲,隨著那驚魂時刻在歷史長河中漸漸遠去,舟曲人心中的悲傷化為奮起的力量,從災難中凝聚了深情、感悟了生命、看到了希望。
月圓村村支書何新朝告訴記者,自己和小兒子在生活上都有了著落,目前最大的期盼就是等到開春時,在政府已經選好的安置點,帶領受災的村民們重建家園。
“明天會更好”,從泥濘中爬起的韓宏彬和妻子精心經營著自己的連鎖超市,並計劃今年在縣城建成13家超市,2012年建成20家連鎖店面。
記者在汶川地震災區採訪中了解到,住進新房的基層群眾盼望著能有一門手藝,找一份好工作;廣大黨員幹部希望加快産業結構的調整,謀求新的長遠發展。
72歲的廖永壽在瓦窯村當了40多年的村支書,兩個月前剛剛“退休”。“災後重建兩年多,各級政府很關心災區,拿了很多錢出來幫助我們重建家園。如今,災區更需要的是自力更生的能力,希望能夠多一些就業培訓。”廖永壽建議説。
提及村裏産業的發展,廖永壽也有一些想法:“如今再引進産業,一定要引進環保節能型的,只有生態好了,家園也才能更加安全而美麗。”(周英峰、葉建平、馬勇、文貽煒、張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