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2月1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過年好”“給您拜年了”,春節期間人們在見面時會互致這樣的新年問候。民俗專家介紹説,拜年是中國民間歷代傳承下來的,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拜年的風俗,來自“年”的一則傳説。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每年臘月三十晚上,就跑出來挨家挨戶掠食噬人。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守歲,直到正月初一早上,大家開門見了面得知對方未被“年”吃掉,於是,打躬作揖,互相祝賀未遭劫難,因而形成風俗,代代相傳。
拜年,一般是從家裏開始的。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便向長輩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長輩受拜之後,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發給晚輩。家裏人拜完了,就出門給鄰里鄉親族人拜年。
王來華指出,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四種情況:一是走親戚拜年。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同學、朋友拜年,對方受拜後,通常會擇日回拜。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答謝的,適當帶些禮物,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街坊鄰里,素日沒有多少來往,到了春節,彼此“恭喜發財”“一順百順”,沒有什麼過多禮節,卻能增進了解和友情。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又增添了“團拜”的形式。
民俗專家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網絡拜年等。雖然人情味少了,但方便快捷省錢省力,尤其是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如果因故沒有在春節拜年,春節上班後補拜,稱為“拜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