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3年‘村官’歷練,估計我都不會跟農村有關聯。如今,我們中很多人都選擇在村鎮銀行、農科院等‘農口’單位工作。”曾經在北京昌平區當過大學生“村官”的王志民説。
2009年以來,北京連續兩年都有超過九成的合同期滿大學生“村官”走上新的工作崗位,成功完成從“卸任”到“轉崗”的角色轉換。這些大學生“村官”,四成以上轉崗從事各種“涉農”工作。他們離任不離“農”,離崗不棄“土”,成為北京新農村建設和社會各行業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任期培養創業本領
兩名大學生“村官”離任後辦起民俗院,成為鎮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
2006年以來,北京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5年來先後選聘5批12392名大學生“村官”,實現了“每村兩名大學生”的預期目標。市裏出臺工資發放、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政策規定,在組織人事、工資福利、戶籍檔案等方面推出優惠政策,全力扶持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幹事創業。各區縣、各鄉鎮分層分類實施培訓,5年來共舉辦培訓班2000余個,座談會1000余個,培訓大學生“村官”10萬餘人次。上崗後,敢於壓擔子、派任務,通過項目會診、多崗輪流等形式,拓寬鍛鍊的領域和範圍。經過任期的鍛鍊,離任後的大學生“村官”很快成為創業模範。
在昌平區當“村官”時,王志民跑單位、跑社區、跑花店,幫村裏的花農穩定了客戶、闖出了市場。然而,由於缺少資金,花農無力擴建大棚,種植規模老上不去。本可賺到的錢揣不進腰包,大夥幹著急沒辦法。合同期滿後,王志民成了郵政儲蓄銀行的信貸員,走出農村又反哺農村,他和同事在1個月內跑遍曾工作過的村鎮,為史家橋鄉花農送去16萬元貸款。
有了資金,村裏的4座花卉大棚很快建了起來,由此花農每年增收至少3萬元。
代曉彬炒得一手好菜,主內專攻烹飪技術;王亞松能説會道,主外掌管採購經營。在延慶縣張山營鎮政府支持下,這2名大學生“村官”在玉皇廟村辦起了民俗院,開業5個月就實現流水4萬多元。近日,這個民俗院又成了鎮裏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創辦者希望帶動更多“村官”創業就業,帶領民俗戶共同致富。
重新擇業看好“農口”
20多個文件細化政策措施促進有序流動,暢通大學生“村官”職業發展通道
從2009年起,北京前兩批4000余名大學生“村官”陸續合同期滿,重新回到擇業的“起跑線”。
“引導合同期滿大學生‘村官’有序流動,是確保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為各行業培養輸送人才的重要環節。”北京先後出臺《關於深入推進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的意見》等20多個文件,提出和細化了公務員定向招錄、專項事業編制吸納、進社區、續聘、自主創業、企業招用等10余項政策措施。每年拿出一定數量基層公務員崗位,面向大學生“村官”專門招錄。每個鄉鎮增加2個專項事業編制,2年安排近千個社區工作者崗位,特招合同期滿大學生“村官”。2010年,北京又拿出18個鄉鎮科級領導崗位,面向續聘和進入鄉鎮機關公務員編制、專項事業編制的合同期滿人員進行公選,有效暢通大學生“村官”的職業發展通道。
經過基層鍛鍊,又有政策助力,北京連續兩年都有92%的合同期滿大學生“村官”順利轉崗,其中四成以上選擇留在基層、從事“涉農”工作,反哺農村幹勁十足。
畢業于吉利大學的唐潔軒,曾在密雲縣北莊鎮葦子峪村當村主任助理。轉崗郵政儲蓄後,跟隨郵遞員深入社區、農戶宣傳金融知識。他發放的貸款涉及種子批發、食品零售等10多個行業。“‘村官’歷練培養了我對農村的感情,轉崗後我沒離開農村的土地,更要為農村發展盡心出力。”唐潔軒説。
企業是個重要去向
這兩年企業招用卸任大學生“村官”比例分別佔到23%以上和30%以上
北京市人社局副局長張祖德表示,從2009年和2010年合同期滿大學生“村官”流動發展的情況來看,企業是卸任“村官”的重要去向,這兩年企業招用合同期滿大學生“村官”的比例,分別佔到23%以上和30%以上。
兩年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分行共招用近200名合同期滿大學生“村官”,成為北京招聘轉崗“村官”最多的企業。行長徐學明説:“大學生‘村官’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既有理論知識的積澱,又有農村工作經驗,正是我們急需的人才。”如今,這些“村官”活躍在京郊各區縣支行的信貸、管理等崗位,滿懷對農村的熱愛,通過紮實的工作,很好地緩解了農村、農戶和微小企業“貸款難”問題。
北京各大商業銀行也把招聘大學生“村官”作為構建人才回流農村的長效機制來抓。北京銀行、招商銀行等近10家商業銀行組織專場招聘會,為大學生“村官”預設客戶經理、儲蓄櫃員等近百個崗位。
截至目前,北京還有近7200余名大學生“村官”分佈在朝陽、海淀、豐臺3個城區和10個遠郊區縣的近4000個行政村,市裏決定繼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穩定“村官”隊伍。加大企業吸納就業、畢業生自主創業、到基層就業等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崗位信息採集發佈制度,紮實做好選聘“村官”及卸任轉崗工作,使隊伍穩定在8000人左右,讓大學生“村官”既“下得去”又“流得動”,真正形成“學生進步、農村發展、社會受益”的多贏格局。(記者 朱競若 王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