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記者 安蓓 侯雪靜)國家外匯管理局17日發佈報告稱,我國大規模跨境資金凈流入與實體經濟活動基本相符。雖然存在螞蟻搬家式的“熱錢”違法違規流入,但尚未發現正規金融機構大規模集中流入的情況。
我國“熱錢”規模究竟有多大?我國跨境資金為何持續凈流入?如何有效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管?記者採訪了外匯局相關負責人及有關專家。
“熱錢”規模究竟有多大?
外匯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發佈的《2010年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報告》估算,2010年我國“熱錢”凈流入355億美元,佔外匯儲備增量的7.6%。
“熱錢”是跨境資金流動中的一部分,在理論上一般定義為國際短期投機套利資金,但實踐中難以準確掌握國際資本流動的真實動機和存續期限。
外匯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有關負責人介紹説,在估算我國“熱錢”規模時,借鑒了國際上以外匯儲備增量減去貿易順差和直接投資凈流入的間接測算法,同時結合我國實際,在儲備增量和剔除項目上進行了調整。在交易形成的外匯儲備增量中扣除貿易順差、直接投資凈流入、海外投資收益和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籌資調回四項,所得差額基本反映了波動性可能較大的跨境資金流動或“熱錢”流動凈額。但他強調,“這個差額不都是純粹套利的、違法違規的或者不可解釋的跨境資金流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涉外經濟快速發展,對外經濟交往日益增多,跨境資金流動規模成倍擴大。報告認為,過去10年貿易順差、直接投資凈流入、海外投資收益和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等合法合規的涉外經濟活動基本可以解釋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
這位負責人説,我國在金融穩步開放進程中始終注意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控。由於我國存在資本項目管制,國際性“大炒家”以違法違規形式進入中國存在法律風險,同時我國金融産品較少,對擅長杠桿交易、套利交易的對衝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吸引力有限。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提高和對外開放擴大,“熱錢”流動對儲備積累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小。根據估算,過去10年我國“熱錢”總體呈小幅凈流入態勢,年均流入近250億美元,佔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9.0%。2010年“熱錢”凈流入規模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僅為0.6%。
我國跨境資金為何持續凈流入?
近年來,我國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擴大,跨境資金流動規模明顯增加,長期呈現凈流入態勢,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室主任曹紅輝認為,經濟增長、金融穩定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強是近年我國跨境資金凈流入大規模增加的主要原因。
外匯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有關負責人指出,當前,跨境資金持續凈流入主要受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吸引。此外,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斷推進,境內機構和個人對匯率、利率等價格信號日益敏感。在當前人民幣升值預期和本外幣正利差的情況下,市場主體資産本幣化、負債外幣化的傾向增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境資金流動的波動性。
他説,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各國普遍出臺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急劇上升。當前,新興市場經濟體復蘇較快,而發達國家經濟復蘇較慢,致使新興市場國家普遍面臨資本的大量流入。
這位負責人同時指出,大規模跨境資金凈流入也是我國國內經濟不平衡的表現,儲蓄大於投資導致經常項目大額順差,國內金融服務滯後則導致了對外資過度依賴。
報告稱,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狀況與我國經濟週期存在一定相關性。過去10年,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尤其在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中經濟快速回升,吸引外資大量流入。這種順週期的資本流動,增加了當前國內宏觀調控的艱巨性和複雜性,需要密切關注、善加引導,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如何加強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監管
在主要發達國家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氾濫、國際金融動蕩的情況下,應對跨境資本流動衝擊是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的巨大挑戰。中國應如何應對?
報告指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健全宏觀調控手段、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是我國抵禦跨境資本流動衝擊的根本,加強資本管制則是為改革和調整爭取時間。
外匯局有關負責人説,在應對歷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國資本管制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我國實施有效資本管制的難度逐步提高。當前各類市場主體的趨利動機越來越強,而我國已是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開放大國,不排除有部分跨境資金從事投機套利活動。由於看好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和人民幣資産增值的潛力,不少跨境套利活動是以長期投資的方式存續,常用的管理手段難以甄別。
曹紅輝建議,要加強分析以經常項目名義流入、而實際上可能並不具備充分的實體經濟交易背景,或利用經常項目名義先將外匯匯入境內、伺機牟利的資金流入。有關監管部門應對短期內急劇結匯增加的地區和項目加大稽查力度,對其交易背景進行實質性審查。
外匯局表示,下一階段,外匯管理部門將繼續密切監控跨境資金流動,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的合規性監管,擴寬外匯資金流出渠道,豐富匯率避險工具,完善應對預案,積極防範和化解跨境資金流動衝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