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獲悉,“十一五”期間動工並投産的“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以及本世紀初動工的“西氣東輸”一線工程,不僅是我國重大的能源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以及西部開發的標誌,更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典範。它會聚了40多家專業設計、科研院所和大量科技人員的智慧,融入了14項發明專利、34項實用新型專利和6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創造了多項第一。
在攻堅克難的過程中,西氣東輸工程第一次在國內輸氣管道中採用10兆帕的系統設計壓力、1016毫米管徑;第一次在管道工程建設中大規模應用X70管材;第一次在國內長輸管道建設中採用1.4至1.5大壓比增壓方案,建設30兆瓦功率的大型壓氣站;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制定了我國大口徑天然氣長輸管道技術標準;第一次在管道工程中大規模運用全自動焊接技術;第一次在國內長距離、大口徑管道採用幹空氣乾燥技術,提高了管道施工技術水準;第一次在國內開展工程建設環境與社會影響評價,系統制定了環境與社會管理方案。在今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西氣東輸工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以鋼材國産化為例,當時,國際新建的天然氣管道輸送壓力多數在10兆帕以上,管材基本以X70鋼級管線鋼為主。而我國陸上天然氣管道輸送壓力最高為6.5兆帕,管線鋼最高等級為X65。國內的冶金、制管和管件等行業都不具備X70級鋼管的生産能力。借著西氣東輸工程這個大舞臺,國內企業積極參與管材、制管、管件和施工機具的開發與研製。在西氣東輸幹線建設中,國産鋼管重量和長度比例超過50%,熱煨彎管國産比例超60%,熱收縮套國産比例達90%以上。冀寧管道國産鋼管比例超過80%,熱煨彎管國産比例達100%。淮武管道和蘭銀管道所用鋼板、鋼管、熱煨彎管等材料全部實現國産化。這個過程大大促進了相關産業結構調整和産品升級換代,平抑了國外同類産品價格,使很多産品填補國內空白甚至躋身世界一流行列。
西氣東輸工程在建設運營過程中,攻克了大壁厚管道焊接、超薄層鹽穴建庫等關鍵難題,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了六大系統技術創新,顯示出科技進步的巨大威力。
一位參與西氣東輸技術攻關的專家指出,打造高水平的工程,想用金錢從國外買是買不到的。只有結合工程實際,走引進消化和自主創新並進的道路,才能在國際上挺直腰桿。西氣東輸工程就這樣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金光大道”。超薄鹽層鹽穴儲氣庫建庫技術,建成我國獨有的鹽穴儲氣庫。高壓大流量天然氣計量檢定技術,使我國天然氣計量檢定躋身世界前列。高壓大口徑輸氣管道設計技術,通過大量實踐摸索,提高了輸送壓比,節省了投資與運行費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鶴林指出,為了滿足西氣東輸管道建設需求,廣大科技人員銳意進取、在高鋼級管線鋼應用基礎研究和大口徑埋弧焊接鋼管國産化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邱中建指出,中國石油形成的自主知識産權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提高了我國管道工業科技競爭力,把西氣東輸建成了世界一流工程。(記者劉書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