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很可能再創造奇跡”
——訪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
新華社華盛頓3月11日電(記者劉麗娜 蔣旭峰 林煜)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1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奇跡,如果中國能夠居安思危,成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未來二、三十年有望再次創造奇跡。
林毅夫説,中國經濟連續三十年,以年均9.8%的增速發展,誰都沒有想到,也沒有理論預測到,這本身就是奇跡。但高速增長背後有經濟學道理,可以深入研究。
林毅夫在1994年出版的《中國奇跡》一書中預測到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可達到美國的規模。當時很多人不相信這一預測,但現在這已經成為學術界共識。他説,“只要我們維持穩定,維持發展,這樣的結果是可以看到的”。但他表示,在這一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各方還需要不斷努力,要居安思危,處理好收入分配、環境、內外平衡等問題,使其不會成為發展的障礙。
林毅夫説,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強調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十二五規劃”期間很重要的戰略方向,也是一個長期過程。他表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相當程度上是要完善經濟體制。中國改革採取的是雙軌制,一方面維持經濟穩定,一方面放活經濟活力。但傳統體制未改革徹底,表現在金融結構、要素價格以及部門壟斷等方面。
他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點在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由市場來配置資源。在經濟轉型當中,政府也要扮演一定的積極的、幫助作用。“如果能充分完善經濟體制,市場與政府以及企業都扮演好角色,中國經濟在‘十二五’期間,可以取得新成績,保持快速和諧發展。”
林毅夫説,中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很多,包括政府的財政狀況較好,民間儲蓄較高,企業利潤較多,再加上外匯儲備充裕,這些都為中國産業升級和進一步投資創造了條件。
他説,目前中國經濟的最大挑戰仍然是收入分配問題,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問題, 也是體制的問題。改革要堅定,也要加大力度,但成效應是逐漸的。他表示,同時應當看到近幾年收入分配問題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低收入人群工資近幾年增長較快,去年農民收入增長超過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這對解決收入分配問題會起到積極作用。
談到近期國內外關注的通貨膨脹問題,林毅夫説,從2003年到2010年,除2009年以外,中國經濟年均增速超過10%。在保持高增長的同時,通脹率相對較低。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産力水平提高,物質供應增加,另一方面表明中國政府對通脹比較警惕,能夠根據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隨時對宏觀政策進行微調。
從外部環境來看,林毅夫説,目前世界經濟已經從危機中復蘇,但復蘇根基不牢固,還有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存在。世行預測2011年世界經濟可增長3.3%。但全球復蘇的速度不平衡,發展中國家今年可達6%,發達國家只有2.4%。發達國家産能過剩仍嚴重,失業率高,經濟增長慢。他説,發達國家仍佔全球經濟總量70%,當發達國家增長慢,全球經濟增長會受到抑制,這是全球經濟面臨的一大挑戰。
在林毅夫看來,儘管外部環境比較脆弱,但是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本身發展空間大,産業升級、基礎設施改善、體制完善等各方面能繼續提高的話,新興經濟體還能維持跟過去一樣的較快增長,帶動世界復蘇。林毅夫説:“中國現在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是新興經濟體,增長比較快,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大家對中國經濟發展都寄予相當高期望。”
他説,中國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強調市場與政府作用的結合,同時根據自身比較優勢,來推進産業發展。“我相信中國能夠繼續沿著這樣一個經驗,掌握在發展過程當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存在問題。中國在未來很可能再維持二、三十年較為快速而又穩定、均衡和諧的發展,再創造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