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記者羅沙、董峻)“‘超級月亮’是否會導致地質災害?”“地球是否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南京圈狀雲是不是地震的前兆?”……日本大地震發生以來,社會公眾對一些自然現象産生了猜測和疑慮。帶著這些疑問,記者16日走訪了中國地震局和中國氣象局。
“‘超級月亮’與地震災害及火山噴發沒有對應關係。”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高孟潭説,“歷史上一些巨型地質災害,如智利特大地震及其引發的巨大海嘯,並不是發生在所謂的‘超級月亮年’,而在‘超級月亮年’,災難性地震事件和4級以上的火山噴發事件並沒有顯著增加。”
高孟潭表示,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了1900年以來死亡千人以上的災害性地震的時間序列和噴髮指數4級以上的大規模火山噴發的時間序列。1902年以來死亡千人以上、萬人以下的地震事件總計108次,平均每年就會發生一次,而死亡萬人以上的地震事件總數為31次,平均每3.5年發生一次。這些事件在時間軸上分佈比較均勻,與所謂“超級月亮年”之間並無明確的對應關係。
“月球對地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潮汐力,從地質活動的角度上看,這屬於外部因素。對地質活動來説,外因帶來的影響較小,主要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觸發作用,地殼運動本身的內在因素才是引發地震的主要原因。”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劉傑説。
10日南京天空曾出現“巨型雲圈”,日本地震發生後,有公眾將這一現象歸結為地震發生的前兆。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對此表示,10日當天南京地區天氣晴朗,大氣比較穩定,經分析認為,巨型雲圈是由飛機飛行尾跡造成的,是大氣環境在合適的溫度、濕度和氣壓條件下,由飛機的發動機排出的廢氣而引起的水汽凝結或凍結的現象。
該負責人説,經南京市氣象局與當地空管部門確認,當時確有兩架飛機升空。
“地震是地殼內部、殼幔物質變動乃至核幔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已經得到板塊理論的解釋。近年來地球深部過程研究與實驗結果也支持上述説法。但地震孕育發生是否與地球表面的氣候過程相互對應,目前還沒有公認理論和實驗研究的成果。”高孟潭説。
他説,人類暫時還不能科學地認定某種氣象現象與大地震的發生有關,有待更加深入觀測、實驗與理論研究。
高孟潭認為,近期全球6級以上地震頻度比較平穩,屬於正常的波動範圍。“2000年至2010年每年6級以上地震發生次數分別為161次、137次、140次、157次、183次、151次、153次、196次、180次、161次、173次。每年地震發生的次數都有一定的起伏,地震頻度最高的年份是2007年。”高孟潭列舉了一串數據,“從長時間的平均數據看,全球每年發生的6級以上地震約150次,有些年份會遠遠超過這個值,近年來的6級以上地震次數也只是略有增加。”
他認為,死亡千人以上的地質災害差不多每年都會發生。地震災害是人類必須面對的自然災害,從國際上的實踐來看,需要採取監測、預報、預防和應急救援等綜合手段,將地震災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同時,也需要集思廣益、共同努力,加強地震預報科學研究,攻克世界科學難題,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