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3月24日電(記者 蔡敏)記者從安徽省國土資源廳了解到,該廳立項的公益性科研項目——重磁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其在安徽省中深部找礦中的應用,日前通過武漢大學寧津生院士、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常印佛院士等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鑒定。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在中深部找礦重磁勘探數據處理技術上取得多項突破,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負責這項科研項目的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劉東甲介紹,在中深部找礦工作中,物探重力勘探和磁法勘探(合稱重磁勘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它除能成功地用於尋找鐵礦外,還可以利用與磁性礦物的共生關係來尋找其他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在條件有利時,可以推斷礦體的埋深,形狀和産狀,估計礦體的體積及其遠景儲量等。
中深部礦體在地表觀測面産生的重磁場(稱中深部礦體異常)通常比較小,很難由此判斷中深部地下礦體的準確信息。“重磁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其在安徽省中深部找礦中的應用”項目針對地形起伏較大地區中深部礦體重磁場複雜化而難以識別和分離的關鍵問題,開展了重磁曲化平、重磁向下延拓和重磁異常分離技術的研究,對觀察面下方重力場和磁場數據開展準確換算,並研發了相應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計算軟體。
劉東甲教授介紹,與傳統的找礦技術相比,這項中深部找礦技術適宜於大數據量和大的地形起伏地區數據處理。同時,利用波數域迭代求解方法,避免了高頻干擾對計算準確性的影響,將傳統找礦技術探測觀測面下礦産相關數據的深度向地下延伸了8倍左右。
據了解,該公益性科研項目,由合肥工業大學、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技術院共同承擔。專家組指出,利用這種重磁數據處理新技術,不僅可以大大提高中深部礦産探測數據的計算速度和計算精度,還能避免傳統方法不適宜於處理大數據量等問題。目前,項目組已將研究成果成功應用在馬鞍山和尚橋鐵礦區東礦段和銅陵獅子山銅多金屬礦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