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3月26日電(記者邊巴次仁、尕瑪多吉)陽光燦爛的高原春日,西藏各地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迎接“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多年來,由於國家重視保護和傳承西藏傳統文化,不僅滿足了西藏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而且正助推西藏成為“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
“十一五”以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保護和維修了一批具有較高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文物古跡。2009年8月,西藏文物保護史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施工工藝最複雜的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全部竣工。在持續7年的三大文物維修保護工程中,國家投入高達3.8億元。三大文物維修保護工程結束之際,中央政府決定再投入5.7億元對西藏22處古文物建築進行維修,又一次拉開了更大規模的西藏文物保護工程序幕。
這22處古文物建築維修工程,包括歷代班禪母寺扎什倫布寺、藏傳佛教聖地大昭寺、藏傳佛教格魯派最大寺廟哲蚌寺等重要古文物建築。目前,這批工程已全部開工,到位資金3.68億元,佔總投資的近70%。
為了更好地摸清文物家底,與全國同步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啟動近4年,西藏已完成了野外普查,資料整理工作正全面展開。此次普查,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283處,其中新發現文物點3019處。新公佈了112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向國家申報了3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登錄檢查驗收普查表格8000余份,整理文字資料800萬字、照片資料1萬餘張、圖紙資料1萬餘張。
在總數超過4000處的文物點中,西藏已有近800處成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2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84處。此外,西藏還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座,館藏文物100萬件。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大昭寺、羅布林卡被列入其擴展項目。
為保護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産,讓民族文化永世傳承,“十一五”以來,西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全面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保護工作,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得到扶持和培養,一大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獲得有效保護。
最新普查結果顯示,西藏目前共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美術等14種非物質文化遺産種類,基本涵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包含的所有種類。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406個、傳統戲劇演出機構83個、傳承人1177名。
截至目前,西藏的藏戲和格薩爾王傳2項進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此外,西藏還有7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53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繼承人、222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134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西藏文化事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西藏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紮實推進。據統計,“十一五”期間,西藏累計安排文化與傳媒支出53.4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2.8倍。在此期間,國家和自治區安排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資金12356萬元,用於31個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14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目前,西藏正在加緊實施10個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4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鄉鎮綜合文化站達到149個,佔全區鄉鎮總數的22%。
“十一五”以來,隨著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和“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西藏對外文化交流邁出新步伐,西藏文化的影響力顯著提高。5年間,西藏先後派出團(組)200余個,訪問了羅馬尼亞、匈牙利、奧地利、尼泊爾、泰國、日本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海外110多個城市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和展覽,累計演出120多場、觀眾500多萬人次,有效弘揚了西藏民族優秀文化,有力回擊了達賴集團鼓吹的“西藏文化滅絕論”。同時,西藏還接待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余名文化專家學者進藏進行演出、講學和舉辦展覽。
為了促進西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西藏自治區從今年年初開始啟動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工程。此項規模宏大的工程將通過採取加大財政投入、培養優秀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打造精品文化産品和特色文化産業等措施,力爭使西藏成為“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
促發展惠民生聚人心 西藏全力推進文化發展繁榮
今年的春節和藏曆新年期間,各種文藝演出基本覆蓋了西藏全區的每一個偏遠鄉村,讓雪域高原的人們飽享了一道道文化大餐。進入“十二五”開局之年,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首次召開全區文化發展大會,專題研究部署文化發展大計,出臺首個《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圍繞把西藏建設成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基地的目標,西藏全面啟動文化興區、文化強區、文化富區、文化穩區的戰略,推進西藏由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發展強區的跨越。 >>>詳細內容
特寫: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新年第一天
新華社西藏山南3月5日電(記者陳寂、文濤)5日是藏曆新年正月初一。地處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的克松村,陽光普照,人群穿梭。村民身穿新衣,手捧“切瑪”盒(五穀豐收鬥),走親訪友,互致新年祝福。
“切瑪”是雕刻了五彩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拌有酥油的糌粑,其上插著染成紅、黃、綠、青四色的青稞穗和麥穗,象徵吉祥與豐收。跑“切瑪”,是藏族群眾新年頭一天必須完成的習俗:一個人抱著五穀豐收鬥,另一人端著青稞酒壺,共同前去鄰居家串門,相互敬獻哈達,互敬“切瑪”,並唱歌跳舞。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