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環境保護部長周生賢發表文章: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4月01日   來源:求是

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周生賢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要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著重圍繞“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強調要紮實推進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針對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途徑。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人口繼續增加,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弱成為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近年來,我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取得積極成效,但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水、大氣、土壤等污染仍然嚴重,固體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持續增加,水土流失加重,天然森林減少,草原退化,生態系統更加脆弱。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發達國家200多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現階段集中凸顯。只有加強能源資源節約,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才能有效破解經濟增長中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線。發展與環境密不可分,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産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環境承載力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規模和發展空間的主要制約因素,環境保護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保障、促進和優化作用。將環境保護的“倒逼機制”傳導到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上來,能更好地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環境保護是重大民生問題。環境保護直接關係人民生活質量,關係群眾身體健康,關係社會和諧穩定。廣大人民群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乾淨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必須秉持環保為民的理念,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正處於新一輪結構調整、創新發展的時期,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資源環境問題將是國際社會長期面對的重大挑戰,綠色發展、循環經濟日益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只有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才能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二、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和攻堅方向。《建議》確定的“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就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單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至10%,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就環保論環保,就污染談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緊緊圍繞科學發展的主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新要求,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是形勢使然、出路所在。

    “代價小”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以盡可能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效益好”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建設相統籌,尋求最佳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排放低”就是堅持污染預防與環境治理相結合,把經濟社會活動對環境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續”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長遠發展相融合,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將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要求全面體現到國民經濟體系的各個領域和社會組織體系的各個方面,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佈局,以環境改善倒逼發展方式轉變,以生態建設再造環境優勢,是有效減輕環境治理壓力、扭轉生態惡化趨勢的治本之策。

    三、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我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並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應從減緩、適應和增強能力建設等方面入手。在減緩方面,要堅定不移地推行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消費模式;大力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繼續推進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蓄積量,提高固碳能力。在增強適應能力方面,加強對各類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預警監測與應對;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加強科學研究,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在國際合作方面,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承擔與我國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減排責任和義務。

    深化污染減排。“十一五”期間,在經濟增速和能源消費總量均超過規劃預期的情況下,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2.45%、14.29%。“十二五”時期,國家已經將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四種主要污染物納入約束性指標,污染減排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要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要把結構減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強化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和負荷率;加大“三河三湖”、松花江、黃河小浪底庫區、三峽庫區、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氣污染,繼續加強燃煤電廠脫硫,切實加強電廠脫硝,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將區域大氣環境作為整體進行部署,著力構建“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區域空氣聯防聯控工作新機制。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議》和《政府工作報告》就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以提高資源産出效率為目標,加強規劃指導、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實行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生産、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資源循環利用産業發展,加強礦産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産業廢物循環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産業化;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製造、零排放和産業鏈結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推進低碳城市試點。這些規定具體明確,需要多策並舉,全力抓好。

    著重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建議》強調指出,“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要繼續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措施,紮實抓好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工作。抓緊實施《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全面排查重金屬等污染物排放企業及其周邊區域環境隱患,有效解決重點防控區域、行業和企業的突出問題。集中開展沿江沿河沿湖化工企業綜合整治,全力遏制化工行業環境事件高發勢頭。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有效控制城市噪聲污染。加大農村“以獎促治”支持力度,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全面啟動“連片整治”工作,建設清潔水源、清潔田園和清潔家園。

    切實保護和修復生態。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成果,保護好草原和濕地。繼續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加強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海岸帶的保護和管理,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不斷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能力,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生物多樣性,把生物資源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結合起來。讓江河湖等重要生態系統休養生息。

    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抓緊制定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防全控的防範體系、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的環境法規政策科技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進一步深化環評制度,嚴格環境準入,嚴格執法監督,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持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注重運用市場手段,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全面改革資源稅,開徵環境保護稅,健全綠色稅收、綠色證券、綠色採購、綠色貿易等環境保護科技和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制度,建立多元環保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環保産業。

    (作者:環境保護部部長)

 
 
 相關鏈結
· 環境保護部發佈3月31日全國環境輻射監測結果
· 環境保護部:3月31日下午主要城市環境輻射水平
· 環境保護部發31日上午全國主要城市輻射水平|答問
· 環境保護部發佈31日上午全國主要城市輻射水平
· 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就環境輻射監測答問
· 環境保護部:3月30日下午主要城市環境輻射水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