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坎昆到德班 有期待有挑戰
——訪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黃惠康
新華社曼谷4月3日電(記者朱麗 張秋來)為期6天的今年首輪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3日在泰國首都曼谷召開,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黃惠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本次談判是向今年底氣候談判“大考”——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邁出的第一步。目前氣候談判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德班會議值得期待,但從去年底的坎昆會議到今年底的德班會議,一路將充滿挑戰。
他説:“氣候變化從本質上來説是一個跨領域、綜合性的發展問題,涉及各國政治、經濟、科技等各方面利益,已經成為國際政治博弈的新領域和各國、特別是大國角逐國際秩序主導權的新切入點。由於牽扯到談判各方不同的利益訴求,20多年來,氣候變化談判困難重重,通往實質性進展的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辛。”
回顧2010年12月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黃惠康總結説,坎昆會議吸取了2009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的教訓,堅持了“公開透明和廣泛參與”的原則,堅持了合作與妥協的精神,堅持了“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堅持了《京都議定書》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雙軌制談判路線的正確方向,在一些重要問題上達成了相對平衡的一攬子協議。從這個層面講,坎昆會議為接下來的氣候談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坎昆協議也是妥協的産物,在《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發達國家減排指標、資金和技術轉讓的具體落實等氣候變化談判最核心的問題上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這些問題都要留給包括本次曼谷談判在內的幾個階段性談判以及年底的南非德班會議來處理。
展望德班會議,黃惠康説:“氣候談判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各種核心爭議問題已經無法回避,德班會議將是對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決心和政治智慧的一次嚴峻考驗。”
他列舉了氣候談判中的五大核心議題:長期目標、減排承諾、適應措施,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其中發達國家能否率先承諾量化的減排目標,將繼續成為本次曼谷談判以及未來德班會議的焦點議題之一。
黃惠康説,20多年來,儘管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氣候談判中,南北兩大陣營的基本格局並沒有改變,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大國的發展中國家屬性也沒有根本改變。他説:“一些發達國家一方面減排政治誠意不足,另一方面又遭遇經濟危機等困難,因此在談判中試圖轉移焦點,轉嫁責任,將減排責任擴大到發展中國家。然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階段不同,能力不同,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應承擔的歷史責任、道義責任和法律責任有著本質的區別。”
他説,否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既不符合當前國際關係的現實,也為氣候談判製造了巨大障礙。因此,正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不同歷史責任和現實能力,努力尋求公正合理的權利和責任劃分方案,對於德班會議的成功至關重要。
此外,他指出,《京都議定書》特別是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存續、如何全面平衡地貫徹落實坎昆會議所達成的各項協議,也是德班會議必須要面對和妥善解決的重大問題。
黃惠康説:“只要談判各方堅持在坎昆會議上所表現出來的合作與妥協精神,堅持《公約》和《議定書》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堅持民主、公開、透明和廣泛參與的多邊主義,德班會議的成功還是大有希望的。”
他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進一步加強談判各方的政治互信,理性務實地處理分歧,保持談判進程的積極勢頭,防止對坎昆協議各取所需或任意曲解的做法。
在談到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原則時,黃惠康説,中國充分認識到氣候變化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積極、主動應對氣候變化,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其投入之巨、成效之大,毫不遜色于任何發達國家。
他説,中國政府不僅以積極、建設性態度參與氣候談判與國際合作,而且在“十二五”綱要中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提出將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不僅是中國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回答,更凸顯了中國政府對未來發展模式的戰略性選擇,其意義已超出氣候變化的範疇。”
黃惠康最後説:“對於德班會議,中國將繼續發揮積極、建設性的作用,與包括東道國在內的各方共同努力確保會議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