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大氣環流及洋流運動不會加劇核泄漏對我國的影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4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8日電(記者張辛欣、羅沙)針對公眾關注的大氣環流及洋流運動是否會加劇核泄漏對我國的影響,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專家分析認為,隨著大氣環流的運動,以及降水、洋流等因素影響,日本核事故釋放出的放射性物質經不斷擴散、沉降和衰變,到達我國時濃度已甚微,基本上是在當地天然輻射本底水平,對我國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會造成危害。未來一段時間,氣象條件仍有利於核物質的向東擴散,不會對我國産生影響。

    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高級工程師周斌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日本高空仍處於西風帶,未來仍以偏西風為主。未來三天,綜合大氣環流、各種氣象因素,核放射性物質主要向東擴散,對我國沒有直接的影響。儘管前期在各省(區、市)的空氣中都測到了極微量的碘-131,少數地區還同時監測到了極微量的放射性物質的沉降,也無須採取任何防護措施。

    “好比墨水滴入一條河流,墨水的擴散是向周圍不斷稀釋,並且向下游運動,下游濃度不斷衰減。目前的氣象條件導致核放射性物質在向周圍擴散的同時,主要向偏東方向運動。”周斌説。

    針對公眾關心的核放射性物質是否會隨著大氣環流運動向東經由太平洋、美國等地,進入並影響我國東部沿海。周斌表示,這種可能是存在的,但由於濃度甚微,對我國不會造成影響,公眾無須擔心。

    “大氣環流的運動,一般2-3個星期就會繞地球一圈,而核放射性物質隨大氣環流擴散的週期比這更長一些。”周斌説,“而在這過程中,由於路徑長,以及空氣阻力、降水沉降和自身衰減等多方影響,放射性物質在不斷稀釋,濃度就會不斷減小。”

    首先,核放射性物質經過的路徑越長,擴散的體積就越大,濃度也就越低。周斌表示,通過大氣擴散模式計算,假如放射性物質在原地的濃度為1個單位,那麼經過大氣環流運動,擴散到我國後的濃度僅為10的負25次方左右。

    其次,受途中各種天氣情況的影響,到達我國時,實際濃度還要更低。以降水為例,國際相關研究表明,當降水量為4毫米時,可以把降水高度以下空氣層中50%的放射性粒子沖刷到地面;當降水量為10毫米時,可把降水高度以下空氣層中80%的放射性粒子沖刷下來,而降水量達到25毫米時,幾乎可把空氣中全部放射性粒子沖刷下來。近期發生在核放射性物質擴散途經地的降水都將有利於其沉降。

    “在目前日本核電站事故排放情況下,核放射性物質主要在本地或周邊沉降,其餘的沿途沉降,加之擴散,濃度也將大大稀釋。因此,主要影響事故發生地周圍有限的地區,無須擔心會波及我國。”周斌説。

    此外,針對日本向海中傾倒核污水是否會隨洋流運動影響我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環境室副主任劉桂梅表示,福島附近海域為親潮和黑潮的交匯點,這兩股海潮流向常年比較穩定,均不會向我國海域方向流動,因此海水中的核放射性物質短期內並不會直接傳播到我國海域。

    “海洋是一個閉合的環境,沿途稀釋後,核污染在很長一段時間後即使到達我國海域,由於核放射性物質在海水中傳播速度慢,分解速度快,最終的濃度要比大氣傳播過來的核放射性物質濃度低得多,公眾完全無須恐慌。”劉桂梅説。

    中國氣象局分析表明,未來一段時間,日本高空仍處於西風帶,以偏西風為主,新生成的核放射性物質將向東和東北方向擴散,對我國沒有直接的影響。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表示,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放心,氣象部門會做好大氣環流、污染擴散的因子監測,向社會及時發佈信息。同時,海洋環境部門也將對日本核事故對海洋環境帶來的影響保持密切監測和深入研究。

 
 
 相關鏈結
· 日本核泄漏事故未對我國海洋環境造成放射性污染
· 劉賜貴要求做好應對日本核泄漏事故海洋應急監測
· 衛生部:京津豫等地種植菠菜被檢出微量碘-131
· 我國監測到極微量放射性物質不會造成健康危害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