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記中美兩國人文交流四十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4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華盛頓4月10日電(記者 王豐豐 任海軍 梁金雄)彈指一揮間,風雨四十年。

    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踏上中國大地,舉世矚目中,融化封凍兩國關係的堅冰,建起兩國人民交流的橋梁,奠定中美邦交正常化的基礎,史稱“乒乓外交”。

    四十年一輪迴。

    2011年4月,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第二次會議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40年來,始於小小圓球的中美交往,雖歷經風雨波折,但仍如長風破浪,擴展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今年年初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為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提出5點建議,其中一條就是推進人民廣泛參與的中美友好事業,鼓勵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和民間組織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加深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對中美關係重要性的認識,夯實中美關係的社會和民意基礎。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拉開中美關係序幕的人文交流,已成為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新助力,如春風拂面,吹綠了兩國夥伴合作的新芽。

    從年輕人開始,春風化雨,消融偏見堅冰

    2011年4月8日,華盛頓附近馬裏蘭大學孔子學院,美國7所大學12名學生匯聚於此,參加第十屆“漢語橋比賽”,競爭兩張前往中國參加“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的入場券。

    “對其他國家,我們經常抱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但其實,這些氣憤和批評只能帶來更多文化休克,我們只有努力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談得上了解,實現求同存異的目標,”來自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加萊布·迪彭達爾的中文字正腔圓。

    迪彭達爾參加的比賽由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參賽選手均為30歲以下、母語為非漢語的外國國籍者。活動每年舉行一次,旨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 迪彭達爾的話引人思考,令人欣慰。40年前開始的中美人文交流,從1971年衝破兩國關係的堅冰萌發新芽,到今天冰雪消融、開花結果,一路走來,實非一言所能帶過。兩國的有識之士都認識到,要消除偏見、增進了解,就要從學生開始,從孩子開始。

    馬裏蘭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劉全生説,20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的中文教育局限在唐人街和華僑華人聚居之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在不斷吸取世界其他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以日益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以孔子學院為例,從2004年美國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馬裏蘭大學成立,如今孔子學院在美國的數量已增加到81所。

    此外,中美兩國還有不少年輕人奔赴對方的國家求學。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逐年遞增。美國國務院負責簽證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戴維·多納休説,中國內地在2010年已經超過印度,成為美國大專院校國際學生的最大來源。他説,國務院2005年在中國內地共發放了2.1萬份學生簽證,到2010年,這個數字達到11.3萬份。而在1979年,這個數字是770份。

    目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人員約有12萬人,在華求學的美國學生也達到2萬人左右。為鼓勵美國學生去中國學習,美國總統奧巴馬制定了未來4年派遣10萬名美國學生的“十萬人留學中國計劃”,美中兩國政府還推出了一系列新舉措,如中國政府將向更多留華美國學生提供獎學金等。

    今年1月19日,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在位於華盛頓的霍華德大學發表演講時表示,加強美中兩國聯絡並不僅限于政府或者首腦之間,也包括兩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人之間。她鼓勵美國學生去中國留學,增進兩國年輕人之間的了解,為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喬治·華盛頓大學負責研究生招生的助理副校長克麗斯廷·威廉斯説,招收國際學生能極大豐富學校的文化,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帶動學生相互學習。她説,在美國大學裏,研究生學習期間得到的知識一般有三分之一來自老師、三分之一來自自學,剩下的三分之一則來自與同學的交流,國際學生可以帶來新鮮的視角和知識,是大學學習的有益補充。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世界的希望。中美關係的美好前景歸根結底要靠兩國青年一代共同創造,”胡錦濤主席在訪問芝加哥沃爾特·佩頓大學預科中學時就曾如此寄語中美青年。

    勇攀科技高峰,造福人類,經受時間考驗

    2010年9月15日,美國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的實驗樓內,身著整潔西服、佩戴著藍色領帶的丁肇中,將他的中國團隊故事娓娓道來。

    “近40年無法解決的難題,最後還是由中科院電工所給解決了,”丁肇中説,“如果缺少了中國科學家,如何將大型磁體放入太空這一幾十年來的難題恐怕現在還無法解決。”

    丁肇中所説的難題是凝聚著他40年心血的阿爾法磁譜儀2項目。他説,這一項目比當初為他帶來諾貝爾獎的發現J粒子的實驗要困難得多。磁譜儀項目的關鍵是將一個桌子大小的磁體送入太空,目的是尋找宇宙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變。但因為大型磁體會嚴重干擾航天器飛行,上不了天。多國科學家都找不出好方法。

    1994年,丁肇中偶然在美國一份文獻中看到中科院電工所的論文,發現中國能製造很好的磁鐵,於是飛到北京,造訪電工所。電工所提出的永磁體方案具有重量輕、無漏磁、無二極磁矩及磁場均勻等優點。

    丁肇中把中國的方案帶回美國,獲得一致肯定,1998年6月,磁譜儀項目的實驗機阿爾法磁譜儀1終於搭乘“發現”號航天飛機升空10天,獲得了大量重要數據,其核心部分就是中國製造的永磁體系統。2011年4月底,阿爾法磁譜儀2將搭載“奮進”號航天飛機,在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十餘年的太空探索,而其核心部分仍是當年的“中國製造”。

    中美之間新時期的科技交往始於30多年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非營利綜合性科學組織,美國科學促進會可算中美早期科技交流的見證者之一。在貝聿銘事務所設計的科促會辦公樓內,有一間八卦狀屋頂的陳列室,其間的醒目位置擺放著一本1979年5月由中國科協代表團贈送的《竺可楨文集》。

    “這本書是中美早期科技交流的見證者之一,我們一直珍藏著,”美國科促會公共項目辦公室主任金傑·賓霍爾斯特説。

    時光荏苒。1979年,隨著鄧小平同志訪美並與卡特總統簽署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科技合作——兩國交往中一個重要和有活力的合作領域,得到了蓬勃發展。

    “30多年來,中美科技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正負電子對撞機、大亞灣核電站、核聚變、包括中美合作的基因組研究等很大的項目,都得到了實施,雙方之間,特別是科學家之間的交流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科技部長萬鋼今年1月隨胡錦濤主席訪美時對記者表示。

    30多年來,兩國政府在30多個領域簽署了科技合作議定書或諒解備忘錄,雙方開展的許多合作項目具有重大經濟和社會意義,政府間科技合作還推動了半官方及民間科技的合作與交流。雙方建立了政府間科技合作聯合委員會這一聯絡機制,促進了中美政府間科技合作與政策對話,加強了相互信任和理解,為科技合作創造了有利環境。

    “中美雙方的科技合作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過去30年來,雙方在眾多科技領域開展了合作,今後在清潔能源、氣候變化、建築節能、地球觀測等領域將擁有廣闊的合作前景,”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約翰·霍爾德倫説。

    誠如所言。清潔能源合作已成為奧巴馬團隊執政以來中美合作的新亮點。雙方建立了中美清潔能源研究中心,在清潔煤炭捕捉和利用、建築節能領域、電動汽車的研發合作三個領域展開密切合作,兩國50多所大學、研究所及國家實驗室、五六十個大企業如華能、大唐、新奧、杜克能源、通用電氣等也參與進來,有力促進了兩國産學研的交流。

    競技促進友誼,共創佳績,推動和諧發展

    2010年11月2日晚,華盛頓韋裏孫中心球場,NBA球隊華盛頓奇才隊新賽季首個主場比賽,場內回蕩著球迷的齊聲呼喚:“YI(易建聯)”。

    當晚的比賽是中國球員易建聯到奇才隊後在常規賽首度亮相主場。易建聯每次拿球都能得到球迷回應,尤其是當他持球準備跳投時,全場近兩萬觀眾會齊聲大喊“YI”。一位名叫迪拉德的奇才隊球迷説:“我們知道YI來自中國,他是奇才歷史上首位中國球員。第一場球我們當然要向他表示歡迎,給他鼓勁。”

    中美體育交流,曾擔當了中美友好交流的先鋒。在乒乓球外交後,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總冠軍華盛頓子彈隊又在中美建交的1979年訪問中國,在北京、上海與八一隊、上海隊開展友誼賽。

    子彈隊此行被形容為“破冰之旅”,對中美兩國此後體育交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世紀八十年代中,NBA比賽開始在中國中央電視臺轉播,大洋彼岸的籃球賽逐漸走入中國尋常百姓家,成為中國人民了解美國的一扇窗口。

    2002年,“中國長城”姚明成為NBA史上首位沒有在美國涉足大學比賽的非美籍狀元秀。NBA總裁斯特恩把這位現NBA最高的球員比喻為NBA“發展過程中一個關鍵的文化里程碑”。

    姚明不僅拓展了NBA在中國的市場,而且成為中美兩國溝通與交流的一座橋梁。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的致辭中説:“我想借用中國籃球明星姚明的一句話説,無論是新成員,還是老成員,都需要時間磨合。這一次對話,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達到姚先生的標準。”

    隨著中美兩國體育交流領域不斷擴展,美國四大職業體育聯賽中的棒球(MLB)和美式橄欖球(NHL)這兩個“新成員”也開始登陸中國。與此同時,中國體育的頂尖人士,如體操空翻王李月久、短道速滑女皇李炎及排球鐵榔頭郎平等,紛紛到美國發展。同時,中國的籃球、棒球、壘球、跆拳道等國家隊的主教練、教練中也出現了美國人的身影……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NBA賽場上“中國元素”越來越多,許多NBA比賽場地都涌現出諸如匹克、沃特、伊利、海爾等中文廣告牌。基德、阿泰斯特、巴蒂爾等中國球迷熟悉的NBA球員,紛紛成為中國體育品牌的代言人。每個賽季的休假期,眾多NBA球星趕到中國,或遊覽觀光,或做NBA推廣,或做産品形象代言人等活動,有力地推動了中美體育交流。

    體育運動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精神為特點,在中美人文交流中,它增進了雙方的了解和欣賞,也是中美人文交流促進人類和諧發展的一個例證。

    後記:

    40年前,中美兩國選擇以人文交流作為打破兩國關係堅冰的突破口。如今, 中美兩國各領域的相互聯絡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這其中,人文交流仍然是兩國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

    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曾表示,良好的中美關係離不開兩國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正是在雙方密切的交往中,兩國人民越走越近。目前,有12萬中國學生學者在美留學,2萬多美國學生學者在華學習。據統計,中美旅遊者每年超過300萬人次,每週有110多次客運航班往返于太平洋兩岸。中美已建立起36對友好省州、161對姊妹城市關係……

    “推動中美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是兩國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客觀要求。只要中美兩國人民攜起手來,就一定能夠建設和發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更好造福中美兩國人民和各國人民,”胡錦濤主席在今年1月訪美時,為中美關係下一階段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相關鏈結
· 機電商會:爭取以磋商合作化解中美車輪貿易摩擦
· 第七次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4月11日在北京舉行
· 劉延東離京赴美主持第二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
· 劉延東將主持第二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並訪美
· 教育部:國內首所中美合作國際化大學簽約奠基
· 國內第一所中美合作大學--陸家嘴上海紐約大學奠基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