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140多尾人工繁殖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成功放流長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4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宜昌4月14日電(記者梁相斌、劉紫淩、馮國棟)14日,140多尾人工繁殖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珍稀水生動物中華鱘在地處長江中上遊接合部的湖北宜昌成功放流。這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放流的13千克以上“重量級”人工中華鱘種群。

    本次“2011年珍稀魚類春季放流活動”中放流的140多尾中華鱘包括,人工繁殖的亞成體中華鱘1尾,體長175厘米,體重達100千克;2008年人工繁殖的中華鱘120尾,體長140厘米、體重13千克左右;2009年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鱘20尾,體長100厘米、體重5千克左右。

    春末,長江自然水體溫度適宜、餌料生物量充足,此時放流有利於中華鱘存活。據了解,此次放流活動是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9年來第51次增殖放流中華鱘,也是中華鱘放流史上100厘米以上規格亞成體魚放流數量最多的活動。

    4月15日,由農業部舉辦的長江魚類大型放流活動中,中華鱘研究所還將放流中華鱘300余尾,其中子二代中華鱘15尾。

    兩次放流活動總計放流大規格中華鱘達400余尾。國務院三峽建委副主任、中國三峽集團董事長在活動儀式上説:“今後將與宜昌市委等部門協商,把放流時間和地點固定下來,成為每年的節日,把珍稀魚類放流活動打造倡導生態文明的平臺、三峽集團公司的節日和湖北宜昌的綠色名片。”

    在珍稀魚類放流現場,記者看到,中華鱘子二代被裝在小擔架上,從魚道上被投放到長江中。有些中華鱘放流後在水岸徐徐徘徊,並遊向岸邊的人群,久不離去。有兩位身著防水服的工作人員在水中協助將中華鱘放流到江心。

    據了解,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物種之一,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4億年。受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野生中華鱘資源急劇減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從2008年起,持續了近30年的長江野生中華鱘的捕撈工作暫停。為確保中華鱘物種增殖的延續性和科學研究的連續性,中華鱘增殖放流工作沒有中斷。

    在此次增殖放流活動之後,中華鱘研究所累計向長江等流域放流多種規格的中華鱘將達到500余萬尾,這一數字佔全國歷年中華鱘放流總數的2/3。

    據中華鱘研究所所長商振揚介紹,中華鱘最神奇之處在於它的物種習性。這個物種染色體是多倍體,基因信息量大。他們經歷了各種環境演變,一直延續至今,具備了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它們能在江水和海水中生存,並且成熟後洄遊到産卵地産卵。

    商振揚説:“目前掌握到的中華鱘自然繁殖情況很不錯。每年洄遊到葛洲壩下游産卵的繁殖群體規模在200至500尾,並且在葛洲壩下游10公里範圍內監測到了新的産卵場。”

    本次放流的二代中華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子二代中華鱘種群,他們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下屬的中華鱘研究所在2009年10月全人工繁殖獲得。這也是繼中華鱘研究所去年6月22日放流之後,中國三峽集團第二次將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鱘放歸到自然環境。

    據商振揚介紹,子二代中華鱘的體徵、食性及適應性方面與野生中華鱘差別不大。雄魚9年成熟,雌魚15年。由於成熟年齡不同,同批次放流的人工繁殖中華鱘不易發生近親繁殖,這對整個物種的發展都非常有利。為便於科研跟蹤,放流的中華鱘還全部被標記了PIT芯片和體外T型雙重標記。

    當日活動還放流了2009年人工繁殖的體長在10-15厘米的胭脂魚共3000尾。來自宜昌市的中小學生與志願者也參與,用實際行動呼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

 
 
 相關鏈結
· 廣西啟動珠江禁漁 150萬尾魚苗放流鬱江
· 天津市2011年將繼續加大對海河的增殖放流力度
· 農業部印發《全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總體規劃》
· 我國"十一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資金達20.97億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