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海闊憑魚躍:全國政協委員近距離看院團改革新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4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記者 周瑋)截至目前,有514家國有文藝院團已經或正在完成轉企改制,近兩年轉制院團的數量為過去6年總和的近9倍。從“體制藩籬”中闖出,在“市場大潮”裏搏擊,院團改革到底改出了什麼?

    4月19日至20日,十余位全國政協委員組成考察團赴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河北省大廠評劇歌舞有限公司等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試點單位考察調研。考察中的所見所聞,令委員們頗感振奮。

    演員是改革最大受益者

    “人往哪去”是改革的難點。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將此作為制訂改革政策的重點,妥善解決老藝術家的待遇問題;加強對已不適合登臺演出的演員培訓轉崗工作,妥善安置到藝術教育、文化産業開發等崗位;通過大力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製度改革,讓年輕演員活起來,成為這場改革最大受益者。

    集團老員工説,轉制前,機制僵化,人心渙散,有近一半的演員閒置,百餘聲樂和器樂演奏員幾乎無事可幹,而現在的東方團時時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我要幹、搶著幹的景象隨處可見。

    據統計,2010年,集團共舉辦各類演出400場,比2009年增加285場;總收入超過1.7億元,同比增加5000多萬元;演職員工工資增長近3倍。中國歌舞團舞蹈演員楓葉在委員們面前“曬”了自己的工資:改革前一年收入5萬多,改革後憑實力競聘上崗,去年收入17萬多。她説:“收入多了,怨言少了,心情比以前更好了。演員們看到希望,得到尊重,更有衝勁。”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顧欣説,轉企改制一年多來,集團向社會傳遞出這樣一個啟示:只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創新,以市場為導向,文藝院團就能真正轉變成為新型市場主體,在文化市場中發揮主導作用,在産業化發展為主題的深層次變革中成為真正的主角。

    在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看到積極創作的精神狀態,感受到昂揚向上的氣氛,對委員們“衝擊很大”。趙有亮委員説:“改革的成功主要體現在兩條,一個是藝術生産力的解放,一個是藝術家和全體職工生活待遇的提高,我覺得從這兩條證明改革是成功的。”魏積安委員説:“不懈追求、捍衛藝術品質,是院團發展的根本。在開拓市場的同時保持藝術品質,希望東方能探索一條路。”

    改革催生“接地氣”惠民文化産品

    變“我有什麼你看什麼”為“你看什麼我有什麼”,大廠評劇歌舞團轉企改制一年多來,主動對接市場、開拓市場、創造效益,實現了“出人、齣戲,出效益”。

    所謂“出人”,就是引進演員競爭機制,最大限度發揮每個演職員潛能,不看職稱、不分行當,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改革以來,涌現了走進央視主持“笑星大聯盟”節目的付玉龍,有“小趙麗蓉”之稱的李玉梅,小戲、小品和綜藝作品編導石學廣等。

    所謂“齣戲”,就是以原有創作資源為主,又在全國引進三名不同類型創作人員,建立了公司藝術創作部。創作部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創作了一批專題藝術作品,在全國、全省巡迴演出。如創演的小品《和諧三寶》《震撼》《簽約》等作品分別登上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的熒屏;創作完成的電視連續劇《當家的女人》系列劇《進錯門的女人》,與華視綜藝影視公司合作簽約正在籌備開拍,同時,將此電視劇改編成同名大型現代評劇搬上舞臺。

    大廠評劇歌舞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德平説,針對當前文化下鄉與新時代農村觀眾特別是中、青年農民觀眾欣賞水平的較大落差,公司更加強化了農村、農民永遠是我們服務主體的觀念,運作、實施了惠民文化産品升級工程,把先進文化送到農民家門口,讓新農民享受文化成果。目前,正在創作兩台綜藝節目,從舞臺到燈光、音響、舞美、特效都全面升級,讓農民群眾不出村,就能欣賞在大城市劇場才能欣賞到的演出效果。

    所謂“出效益”就是要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公司實施的惠農文化産品升級工程,用現代高科技演出設備送先進文化下鄉,把農民觀眾特別是青年農民觀眾,重新吸引到舞臺前。在經濟效益方面,目前每場演出費可達到6至10萬元,最高每場可達到30萬元,預計今年演出純收入可達到1500萬元左右。

    委員們在大廠評劇歌舞團收穫了滿滿的感動。吳為山委員説:“看演出時我們發自內心的笑,呼應了你們藝術的真誠。縣級院團能有這麼多人才很不容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經驗值得推廣借鑒。”馮雙白委員這樣總結他的感受:“劇目接地氣,有著深厚生活基礎;演員有神氣,當哭則哭當笑則笑,當幽默就幽他一默;改革有志氣,措施得當。”

    張廷皓委員説,大廠評劇歌舞團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其從未停止改革和探索,創造了植根農村、符合大廠的體制和機制。“改革不一定追求一個模式,大城市、小城市,大劇團、小劇團都要根據各自情況尋找適合自己的改革道路。”

    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找出路”

    考察中,委員們還了解到,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經歷了由開展試點、積極探索到擴大試點、由點到面的階段,一批國有文藝院團面向市場,大膽實踐,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逐步探索出一條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新路。特別是關於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下發後,以轉企改制為中心環節的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明顯提速,改革成效日益顯現,改革經驗日益積累,改革扶持政策日益完善,改革路徑日益清晰。

    據統計,2009年全年共有69家國有院團轉企改制,2010年新增340家,2011年第一季度即新增53家。安徽、河北、寧夏等已基本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任務。

    一批龍頭演藝企業迅速成長。136家國有文藝院團通過資源整合,兼併重組為46家演藝集團公司,其中,省級集團公司11家,省會和地市集團公司35家。2009年,江蘇演藝集團營業收入突破億元,比改制前增長13.5倍,演出場次增長3倍,資産增長10倍,人均收入增長3倍多,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一些演藝企業不斷深化改革,完善了現代企業制度,如北京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以資本為紐帶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安徽再芬黃梅戲劇團有限公司實行名人領銜,一步到位實行股份制改革。

    改革政策不斷完善。為切實推動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一些地方加大了對轉制院團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如陜西省政府專門安排2500萬元用於支持陜西演藝集團的發展。天津在全國率先實施“一團一場一所”政策,解決改革發展的後顧之憂。遼寧營口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組建後,市財政連續五年按原經費額度全額撥付,另外設立文化企業發展基金支持轉制院團發展。安徽省從2009年開始,省直院團演出場次補貼經費由200萬元增長到700萬元,補貼標準由每場次2000元提高到7000元。一些地方在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支持文化體制改革的優惠政策的同時,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出臺了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如安徽、雲南、陜西、甘肅、山西、重慶、河北等省出臺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文件,為解決轉制院團的人員身份轉換、社會保障銜接、轉製成本支付、演出設施改善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委員們表示,實踐證明,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為國有文藝院團“找出路”,是解放藝術生産力、激發創作活力的有效途徑,是轉變文化發展方式、壯大文化産業、培育新型市場主體的有效途徑。

 
 
 相關鏈結
· 周強:著重解決省直文藝院團改革、出版體制改革等
· 我國將採取四方面措施推進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
· 全國343家國有文藝院團已完成或正進行轉企改制
· 上海推進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製成立文廣演藝集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