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29日電(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 吳宇)黃浦江水靜靜流淌,擁有2220萬人口的中國特大城市上海,在4月下旬重新翻開一年前成功、精彩、難忘的那段世博記憶。
一年前,中國人展開了一場長達184天的“環球旅行”,逾7300萬人次參觀者與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在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園相遇,共同追問城市化的意義與前景。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年後的今天,與曾經舉辦過大型綜合類世博會的國家相似,世博會的啟示和遺産已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世博會原址展開新藍圖
“五一”節將近,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遊人如織。這裡每天迎來約4萬名遊客,與世博期間的客流承載量幾乎相倣。近5個月來,中國館兌現承諾舉辦的續展,成為人們尋找“世博記憶”的地標建築。
外觀宛如“飛碟”的奔馳文化中心(原世博文化中心)已成為上海市民休閒娛樂的新去處,“飛碟”旁沿黃浦江一路蜿蜒,世博公園、白蓮涇公園和後灘公園,一派生機勃勃……
為了最大限度發揮世博效應,在黃浦江兩岸的上海世博會原址上,新的發展藍圖正徐徐展開。
上海市政府已明確定位世博會地區未來的功能,即成為促進上海城市功能轉型和中心城區功能深化提升的載體,成為上海21世紀標誌性的公共活動中心以及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世界級新地標。
正在公示的《世博會地區結構規劃》顯示,世博會原址將成為大型企業的全球或地區性總部集聚地、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創意基地、國際性旅遊會展目的地以及國際機構的匯聚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上海世博局局長洪浩介紹,世博會地區的浦東部分今後將依託世博軸、中國館、主題館、世博中心等永久性建築,發展成商務會展區。長達1公里的世博軸,將改造為現代購物中心;世博軸附近還有望新建一座高級酒店,為相鄰的會展設施提供配套服務。
世博會原址的浦西部分,側重文化功能。其中,文化博覽區用地面積達0.93平方公里,比現今世界最大的文化博覽聚焦區——美國華盛頓史密斯國家博物館群更大。未來,這裡不僅將擁有國際展覽局唯一的官方博物館——世博會博物館,還將依託江南造船廠舊址,建設和完善現代工業博物館、船舶博物館等,世博會期間的汽車館也有望被改造成兒童劇場。
今天,當人們漫步世博園,還可看到世博期間人氣最旺的沙特、意大利、法國、西班牙、俄羅斯等五座展館。根據相關協議這五座館已捐贈給中方。其中,沙特館,從展品到建築保存最為完整。人們對其再度開放,充滿期待。
世博效應助推城市轉型發展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上海提出的“十二五”新目標,與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有著以人為本、一脈相承的內在關聯。
在世博會舉辦後的5年中,上海將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形成“三二一”産業融合發展、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
世博會原址首當其衝成為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新載體。日前公佈的《上海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草案)》,世博園區有望成為上海“都市旅遊中心圈”面向中外遊客的一個全新旅遊景觀地標。
根據規劃,5年內上海旅遊佈局將形成“一圈四區三帶一島”,最核心的“都市旅遊中心圈”位於中心城區,黃浦江穿越“中心圈”。世博園區恰好位於“中心圈”內的黃浦江兩岸,其陸地和水上的旅遊“含金量”甚至超過集聚金融業的陸家嘴地區。
世博效應助推城市轉型發展,還體現在可持續的輻射作用上。今年即將在上海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泳聯世界錦標賽、已經開工的上海迪士尼樂園項目等,都或多或少受益於世博會的成功舉辦。
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艾格前不久到訪上海時坦言,去年成功舉辦的上海世博會,吸引了上千萬人次的遊客,且管理有序,迪士尼從中可以獲得今後在這片土地上運營好樂園的信心。他舉例説,樂園將開設的零售餐飲娛樂區,就吸取了上海世博會的經驗。
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説,世博效應不僅直接作用於城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世博會留下了現代化的城市綜合管理經驗。在城市交通管理、環境保護、信息公開等領域,世博經驗被直接繼承下來,持續發揮效用,助推上海這座特大型城市的綜合管理。
世博遺産融入中國現代化進程
在上海世博會開幕一週年之際,4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最新數據,中國總人口達13.39億,其中城鎮人口已佔全國人口的49.68%。
這一數據與聯合國人居署在上海世博會開幕之際對世界城市化率的預測相倣。人居署分析,2010年,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有約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或將突破60%。
上海世博會頗具前瞻性地為中國乃至全球應對城市化的挑戰,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場所,也堅定了中國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的信念。
世博會開幕一週年之際,人們難忘上海世博會圍繞“城市”設立了5個副主題:多元文化融合、經濟繁榮、科技創新、社區重塑和城鄉互動。這些無不觸及當下人類發展的命運、增長的方式,也與中國自身的發展息息相關。
世博會開幕一週年之際,人們難忘面對嚴峻的城市化挑戰,“集世界智慧”的上海世博會,吸引了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獻計獻策。通過世博會這面“鏡子”,中國努力破解城市化難題、尋找和諧城市前進的方向。
世博會開幕一週年之際,人們難忘世博園內不斷完善的精細化管理。專家評價稱,在半年內迎來送往7300萬人次,這本身就是一個應對現代化、城市化挑戰的罕見案例。
上海市文明辦主任馬春雷説,世博遺産的現實意義,還遠不止于總結應對城市化挑戰的經驗和教訓。更重要的是,上海世博會留下的精神財富,已在社會各個角落綻放,從學習排隊到提倡志願服務,其積極影響無法估量。
上海世博會閉幕後,一些城市管理者發現中國各地著名旅遊景點的排隊秩序有所改觀。曾親歷世博大客流的湖南省韶山市旅遊景區負責人感慨,上海世博會讓相當一部分遊客“學會”了排隊,也讓各地管理者學到了如何服務好大客流。
上海世博會後,台北花博會、西安世園會等又陸續舉辦,人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積極前往參觀。還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學校等,希望將上海世博會的展品、展館“引進”當地,發揮可持續的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等作用。
周漢民説,與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舉辦後該國上下出現的“博覽熱”“旅遊熱”“科普熱”相似,中國人也正在以更開放的胸懷,進一步融入全球化、現代化的國際進程。
上海世博會開幕一週年之際,世博記憶已化成“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種子,在中國深深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