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步入全面發展新時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前景蔚藍——我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步入全面發展新時期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記者 廖翊)中國不僅有960萬平方公里廣袤國土,還有近300萬平方公里遼闊海域、3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和豐富的內陸水域,蘊含種類多樣、數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遺産。保護這些珍貴的水下文化遺産,深入挖掘其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不但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更是落實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家日益重視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不斷加大力度,確保我國水下文化遺産安全,維護國家領海權益。經過20多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間的發展,我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步入全面發展新時期。

    從“水下白鶴梁”到南海“水晶宮”,水下考古走向全方位水下文物保護

    ——2009年5月18日,世界第一座遺址類水下博物館——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建成開館,這標誌著原址保護的重要性在我國開始得到充分重視。LED深水照明技術、水下實時CCD攝像觀察技術讓深入水下廊道觀眾驚嘆“水下碑林”的神奇,體會到“無壓容器”等方案所展示的科技力量,國外同行為此驚嘆不已。

    ——2007年12月,“南海I號”沉船整體打撈、整體搬遷、異地清理的“奇思異想”變成現實,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入住現代“水晶宮”,這標誌著我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理念的巨大進步,以及保護技術上的重大創新和突破。記者日前在“南海I號”第二次試掘現場了解,考古工作者用封閉式硬探方、平面垂直攝影結合AutoCAD描圖等新糅合新科技的手法有效解決了考古中的一系列棘手問題。

    ——記者在“南澳I號”搶救保護現場採訪看到,水下考古工作者使用潮汐表、水下雙向通話、雙氧氣瓶作業、緩衝打撈籃等先進水下考古、打撈設備,大大提高了海底考察、打撈效率及出水文物安全。福建博物院典藏研究部研究人員用先進的超景深可視顯微鏡檢測分析從福建沿海打撈出水的陶瓷,為精細剝離各類凝結物、完美恢復文物原貌提供數據參考……

    近年來,我國水下文化遺産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和拓展,保護對象日益複雜多樣,已經由沉船及船載文物,擴展到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海防和海戰遺跡、古港口、造船廠、沿海鹽業遺址等多種類型;工作內容從單純的水下考古,擴展到出水文物保護、巡查監護、執法管理、學術科研等多個領域,工作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展。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日益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成為展現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重要窗口。水下文化遺産保護隊伍建設和專業機構逐漸完善,培養出了一支水下考古專業隊伍。

    “我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已從單純水下搶救性考古發掘,發展到全方位的水下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説。

    從近海到遠海,從“鹹水”到“淡水”,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全面展開

    2010年底,中國與肯尼亞聯合實施的肯尼亞拉穆群島地區考古項目正式啟動,中國水下考古開始走出國門。

    近年來,隨著國家投入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的理念、技術、人員裝備、後勤保障等方面有了極大進步,工作水域已經逐步拓展到南海和西沙等遠海海域。中國和肯尼亞兩國合作考古項目的正式啟動,意義非凡。

    繼2009年正式成立“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及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寧波基地、青島基地後,2011年4月22日,“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武漢基地”成立。這是國家文物局首次在中國內陸設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基地。

    “開展內陸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是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重要戰略步驟。武漢基地的設立,呼應了國家文物局‘十二五’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總體佈局,開啟了中國內陸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新篇章。”單霽翔為基地成立揭牌時説,“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不僅要關注鹹水,也要關注淡水。”

    專家們認為,這些年,我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從近海到遠海、從“鹹水”到“淡水”的全面拓展,基於一系列相關工作的積極進展與顯著成績——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國家組織開展11個沿海省區市的近海海域、西沙群島以及多個內陸省份的水下文物普查,為摸清我國水下文化遺産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南海I號”、“華光礁I號”、“碗礁I號”等沉船遺址搶救性保護、發掘工作的完成,以及“南澳I號”考古工作的啟動,總結出了一整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操作程序;水下文物保護執法力度加大,打擊盜撈、走私水下文物不法行為成效明顯,全民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意識逐步加強……

    從單一部門主導到多方協作,合力推進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發展

    自1987年,國務院批准成立由國家文物局牽頭、多部委參與的“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以來,國家文物局已與外交、科技、公安、邊防、財政、交通運輸、海洋、海監等多個部門建立了良好的聯絡機制,在打擊非法盜撈和走私水下文物活動、開展水下文物監控、日常巡護和遠海水下考古等多方面進行了緊密、有效合作。

    在近日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這一合作的全面與成效——

    2005年6月平潭“碗礁I號”古沉船遺址被發現後,為打擊猖獗盜撈海底文物違法犯罪活動,保護國家文物安全,福建省公安邊防總隊積極承擔起福建沿海海域沉船遺址和水下文物保護監管任務。有關方面修訂《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時專門增加“水下文物”一章,為加強水下文物保護提供了即時、有效的法律保障。盜撈、販賣古沉船文物違法犯罪活動受到嚴厲打擊和遏制,“碗礁I號”考古打撈得以順利完成。

    在全國第一個水下文化遺産安全監控試點——福建省龍海市隆教鄉鎮海村,記者看到,邊防部隊的雷達、視頻全天候監控“半洋礁一號”南宋沉船海域,凡有船隻在沉船點或周邊海域停留45分鐘以上,將被關注,當地邊防派出所即時出警盤查、偵訊。自2007年5月汕頭南澳島附近發現“南澳I號”沉船以來,廣東汕頭邊防支隊雲澳派出所便開始了對沉船海域的雷達監視,在臨海一間條件極差的“爛尾樓”中進行了長達1400多天的值守。廣東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崔勇日前率隊進行新一輪水下考古和打撈作業時,緊緊擁抱雲澳派出所所長朱志雄:“水下一切完好無恙,太感謝了!”

    登上正在“南澳I號”沉船海域工作的“南天順”打撈船,記者見到,參加過“南海I號”整體打撈的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工作人員又與國家文物考古工作者協同作戰。“‘南澳I號’沉船海域水流湍急,情況遠比‘南海I號’海域複雜,我們派出優秀打撈專家和專業潛水員前來配合,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南澳I號’是我們國家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水下文物最多的古沉船,我們希望能配合國家考古隊做好相關工作,爭取在75天工期中圓滿完成任務,保障水下文物安全。”廣州打撈局業務處長胡志輝説。

    國家文物局表示,隨著“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以及一批中央、地方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專業機構的完善、組建,逐漸形成由國家統一組織協調、重點發展沿海地區並逐步向內陸推進的水下文化遺産保護總體格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正向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方向轉變,相信“十二五”期間,我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將迎來跨越式發展。

 
 
 相關鏈結
· 12月7日: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産保護名錄”
· 住房城鄉建設部:加強世界遺産保護管理 有序申報
· 住房城鄉建設部進一步加強世界遺産保護管理工作
· 國家文物局局長:文化景觀遺産保護不是經濟産業
· 貴州利用世行貸款實施文化與自然遺産保護髮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