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青海“十二五”以“四個發展”推動經濟社會轉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04日   來源:新華社

保持經濟增速 提升發展質量
——青海以“四個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科學轉型

    新華社西寧5月4日電(記者 駱曉飛、呂雪莉)“十一五”時期,青海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保護生態、改善民生三大任務,積極探索欠發達地區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成功之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等各項指標增速均走在了西部地區前列。

    “十二五”期間,青海省將積極探索以“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為路徑的科學發展模式,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和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力爭在人均經濟總量和城鄉一體化等六個方面繼續走在西部前列,從而讓廣大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産業支撐跨越式發展

    “十一五”期間,青海累計完成社會固定資産投資3359億元,年均增長20.9%。2010年,青海省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350億元,同比增長14.5%,創下30年來的最高增速;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也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6億元。同期,城鄉居民年均收入分別增長11.3%和11.2%。

    一系列的主要經濟指標反映出“十一五”青海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成績顯著。但青海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與全國乃至西部其他地區相比,經濟社會發展不足仍然是青海的基本省情。

    “青海地區生産總值只佔全國的0.3%,80%的支出靠中央補助;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全國的三分之二;30%的人口處於絕對貧困和低收入狀態。”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長孫發平説。

    因此,青海省提出,“十二五”期間,將按照低碳、循環、生態、綠色的發展方向,構建地方特色鮮明、競爭優勢突出,在西部乃至全國有影響的新能源、新材料、鹽湖化工、有色金屬、油氣化工、煤化工、裝備製造、特種鋼、特色紡織和生物醫藥等十大産業和若干産業基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同時,將進一步加大對基礎設施、民生、生態環保和“三農”等領域的投入,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牧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實施産業振興計劃,打造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和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的循環經濟産業體系,形成若干千億元園區,使之成為支撐全省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這是青海實現跨越式發展和趕超西部平均水平的現實需要。”青海省發改委主任張守成説,今年青海安排了重點建設項目76項,在建項目總規模達到3046億元,較上年增長53.8%。

    他表示,青海將緊緊抓住“十二五”開局和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支持藏區發展以及玉樹災後重建的多重機遇,著力優化投資結構,提高工業、民生、藏區發展的投資比重,以大項目、大企業投資推動經濟繼續快速增長。

    生態優先戰略確保青藏高原安全

    青海在“十二五”規劃中特別突出了“環境保護和建設”,提出將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生態保護與建設成果,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並探索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從而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濕地生態帶和祁連山水源涵養生態帶為骨架的“一屏兩帶”生態安全格局。

    據此,青海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將全省劃分成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

    據介紹,“十二五”期間,在包括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地區和以格爾木、德令哈為中心的柴達木地區,其主體功能定位在重要的優勢特色産業基地和全省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將重點開發;而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青海湖流域及周邊地區以及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等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將定位為全國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保障省域生態安全主體區域,這些區域的礦産、水電等特色優勢資源將視環境承載能力實施點狀開發或禁止開發。

    “長江、黃河、瀾滄江和黑河均發源於青海,這裡的生態地位極其重要。”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長孫發平説,通過完善有利於生態保護的産業政策、財稅政策、投資政策、生態環境監測評價體系和考核辦法,在生態功能區引導牧民轉變畜牧業生産方式,增強轉移就業能力,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雙贏的路子,是青海發揮生態優勢和實現生態價值的必然要求,也是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最現實途徑。

    張守成介紹,“十二五”開局之年,在繼續加快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青海湖流域與生態保護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基礎上,青海計劃啟動實施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工程。同時,將圍繞退牧還草、濕地保護、天然林保護和重點防護林等項目建設,完成封山育林110萬畝、人工造林70萬畝。此外,將全面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落實《三江源生態補償機制試行辦法》,在三江源的21個縣和格爾木1個鎮開展減人減畜、農牧民培訓等方面的生態補償工作。

    聚力民生工程促和諧發展

    青海“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經過5年努力,全省綜合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社會管理水平上一個大臺階;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0%和12%;人均經濟總量、人均投資強度、城鄉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綠色發展、生態保護與建設等六個方面走在西部前列。

    “圍繞這一目標,今後5年青海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實施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設、全民健康和社會管理創新等十大民生工程,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張守成説。

    據張守成介紹,通過實施教育惠民工程,到“十二五”末,青海要基本實現12年免費教育、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通過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力爭5年新增城鎮就業25萬人,轉移農牧區勞動力500萬人次;在社會保障方面,要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障,逐步實現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和城鄉銜接。此外,“十二五”期間,青海將規劃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30萬套、農牧區保障性及獎勵性住房50萬套,基本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並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和農牧民用電問題。

    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規劃、措施極大地鼓舞了青海各族幹部群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副州長喬學智説:“政府規劃中提出了‘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的目標,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順應了青海各族群眾的利益訴求和過上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孫發平認為,解決重點領域和重點群體的民生問題,才能切實推動和諧社會共建共享,而民生改善反過來會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從而有效拉動消費增長。

    “‘四個發展’體現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統一、區域平衡與內外資源協調發展以及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是一條經濟加快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生態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孫發平説。

 
 
 相關鏈結
· 青海:一季度全省農村信用社涉農貸款突破100億元
· 青海:青藏川藏區居民10月份將用上液化天然氣
· 青海玉樹災區溫室大棚裝上氣象監測儀
· 青海政府召開一季度金融形勢分析會 高雲龍講話
· 青海油田"十二五"向高原千萬噸級大型油氣田邁進
· 青海、山東簽訂旅遊合作協議 實現市場互利共贏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