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 “5·12”汶川特大地震給災區人民生命財産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巨大損失。3年過去了,地震災區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災區廣大幹部群眾自立自強、迎難而上,對口支援省市和援建工作者苦幹實幹、無私奉獻,共同創造了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奇跡。為了讓全社會深入學習宣傳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中涌現出的先進模範人物和感人事跡,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四川省委聯合組織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先進事跡報告團將分兩個團,從4月28日至5月12日分赴9個省市作巡迴報告。目前,報告團已在山東濟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和江蘇南京分別舉行了4場報告會。
4月29日,在山東濟南,山東省直機關幹部代表、高校師生、解放軍和武警官兵、醫務人員、志願者以及濟南市幹部群眾代表共1300多人參加了報告會。
報告會上,報告團第一分團成員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陳興春、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黨委副書記賈正方、武警交通指揮部直屬工程部副主任劉文政、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副主任許謝良、蘇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沈國芳、山東省發展改革委處長王智勇,從不同角度飽含深情地講述了在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中的親身經歷和真切感受。可歌可泣的事跡,感人肺腑,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聽眾,大家不時報以陣陣熱烈的掌聲。
山東師範大學化學系09級學生蔡丹丹説,聽完報告後自己深受感動,那些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先進模範不愧為黨和人民的驕傲,也是我們大學生學習的榜樣。
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説,“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頑強奮戰,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鬥爭,實施了規模浩大的恢復重建。我們要大力弘揚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解放思想,奮發進取,創新務實,為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而努力奮鬥。
在陜西西安,陜西省直機關各部門幹部、大專院校學生、省軍區和省武警總隊官兵、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職工代表上千人聆聽了報告。
在報告會上,報告團第二分團成員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副縣長、映秀鎮黨委書記廖軍,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規劃處處長邱衍慶,陜西省寧強縣廣坪鎮黨委書記李陽,成都軍區聯勤部川藏兵站部副部長敖斌,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東汽公司黨委書記何顯富,甘肅省康縣陽壩鎮黨委書記范登奎等報告團成員,結合自身和所在地區、單位的經歷和事跡,講述了災區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取得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重大成果的歷程;再現了全國各地、各部門和解放軍官兵積極支援,幫助災區恢復生機與活力的圖景,讓現場聽眾真切感受到了抗震重建鬥爭中的英雄氣概和無限真情。
報告引起了現場聽眾的強烈共鳴。參加報告會的中航工業西安航空動力控制公司職工王守印説,通過現場聽報告,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的不平凡之處,特別是廣大基層黨員和群眾在黨和政府領導下通過艱苦奮鬥重建新家園的過程讓人感動,還有那些為災區恢復重建付出汗水甚至鮮血的對口支援工作者們很令人欽佩。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劉偉説,在艱苦卓絕的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過程中,這些模範人物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頑強奮戰,以熱血和汗水書寫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詮釋了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真諦。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是鼓勵我們戰勝困難、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5月4日,在甘肅蘭州,500余名甘肅省直機關幹部職工、大專院校學生代表、武警官兵、群眾代表現場聆聽了報告團6名成員的感人事跡。
報告會上,報告團第二分團成員生動講述了災區黨員幹部帶領群眾堅強自救的艱辛歷程,再現了援建大軍紮根災區、無私奉獻的動人畫面。
甘肅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建昌説,在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英雄集體和模範人物,報告團的同志們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他們以熱血和汗水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為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做出了突出貢獻。
來自蘭州商學院藝術學院的黃鶯説,報告感人至深,抗震救災和重建中的先進模範人物都是他們成長的標桿和學習的榜樣。
在江蘇南京,江蘇省機關幹部、公安幹警、武警官兵、部隊官兵和高校師生代表700多人參加了報告會。
報告會上,報告團第一分團成員以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中的親身經歷和激情的現場講述引起聽眾的強烈共鳴,熱烈的掌聲不時響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員學生徐溶蔚在現場對記者説:“現場傾聽講述,如同置身於汶川災區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火熱現場,除了為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感動,我還體會到了國家的榮譽和民族的團結,對於今後的發展更有信心,同時也更加清楚自己擔負的責任。”
江蘇省副省長史和平表示,在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中,黨、軍隊和人民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雄氣概,凝聚成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和非凡的執政能力,展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展示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集中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記者羅博、石志勇、王博、陳剛)